從人工火的發明到農耕文化出現,從茹毛飲血到煎炒烹炸,從羹飲膾炙到七大菜系,從勺子到筷子……中國飲食文化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我們從昨日的盛宴中,看到了它的繽紛色彩與博大精深。中國古代的飲食器具主要有食器、酒器和炊具三類。
古代食器種類很多,主要的有:
皿
盤盂碗盞一類飲食盛器的總稱。
簋(ɡuǐ)
形似大碗,人們從甗(yǎ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
簠(fǔ)
是一種長方形的盛裝食物的器具,用途與簋相同,故常常簠簋對舉。
豆
像高腳盤,本用來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漸漸用來盛肉醬與肉羹。
盂
盛飲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圓形之足。盆、盂均為盛物之器。
案
又稱食案,是進食用的托盤,形體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進食時常“舉案齊眉”,以示敬意。
匕、俎
匕,是長柄湯匙;俎,是長方形砧板,兩端有足支地。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著吃。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舉,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鴻門宴》:“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說的就是這種境遇。
箸
夾食的用具,與“住”諧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諱故取反義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個竹字頭為“筷”,沿用至今。
以上食器的質料均可選用竹、木、陶、青銅等。一般百姓大多用竹、木、陶制成,貴族的食器則以青銅居多。古代統治者所用的筷子,有的用金、銀或象牙制成。
古代炊具主要有以下幾種:
鼎
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開始用青銅制作。鼎腹一般呈圓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說。鼎的上沿有兩耳,可穿進棍棒抬舉。可在鼎腹下面燒烤。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別較大。古代常將整個動物放在鼎中烹煮,可見其容積較大。夏禹時的九鼎,經殷代傳至周朝,象征國家最高權力,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為天子,可見它是傳國之寶。
鬲(lì)
與鼎相近,但足空,且與腹相通,這是為了更大范圍地接受傳熱,使食物盡快爛熟。只用作炊具,故體積比鼎小。
鑊(huò)
無足的鼎,與現在的大鍋相仿,主要用來烹煮魚肉之類的食物。后來它又發展成對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將人投入鑊中活活煮死。
甑(zèng)
蒸飯的用具,與今之蒸籠、籠屜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銅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許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裝上要蒸的食物,水煮開后,蒸氣透過孔眼將食物蒸熟。
甗(yǎn)
鬲與甑合成一套使用稱為“甗”。
炊具可分為陶制、青銅制兩大類。一般百姓多用陶制,青銅炊具為貴族所用。
古代酒器種類繁多,主要的有:
(1)尊
古代酒器的通稱,作為專名是一種盛酒器,敞口,高頸,圈足。尊上常飾有動物形象。
(2)爵
古代飲酒器的總稱,作為專名是用來溫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溫酒。
(3)觥(ɡōnɡ)
一種盛酒、飲酒兼用的器具。腹橢圓形或方形,底有圈足,有蓋,多作獸形。有的觥內附有酌酒用的勺。
(4)壺
一種長頸、大腹、圓足的盛酒器,不僅裝酒,還能裝水,故后代用“簞食壺漿”指犒勞軍旅。
(5)杯
橢圓形,是用來盛羹湯、酒、水的器物。杯的質料有玉、銅、銀、瓷,小杯為盞、盅。
(6)卮
一種盛酒器。如《鴻門宴》中有“卮酒安足辭”之句。
(7)卣(yǒu)
古代專門用以盛放祭祀用的香酒“秬鬯”的青銅酒器。一般為橢圓口,深腹,圈足,有蓋和提梁。
(8)罍(léi)
一種盛酒的容器。小口,廣肩,深腹,圈足,有蓋,多用青銅或陶制成。
(9)缶(fǒu)
盛酒漿的瓦器。大腹小口,有蓋。也有銅制的。
(10)斝(jiǎ)
供盛酒與溫酒用的酒器,圓口,有鋬(pàn,把手)、兩柱和三足,上有紋飾。后借指酒杯、茶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