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寶藏》第二季的節目中,作為山西博物院鎮館國寶之一的《侯馬盟書》,讓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來自古文字的無窮魅力。國寶守護人韓童生,精彩演繹了晉國大夫趙鞅,一位雄才大略的趙氏領袖,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趙氏家族,帶領我們窺見晉國歷史一角!
動蕩時代,春秋風云!
侯馬盟書記錄的是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風云起伏的動蕩歷史,趙氏家族為團結鞏固隊伍而舉行盟誓活動的文書檔案,多為“同宗之盟”。晉國晚期,“公室衰微,六卿專權”。權卿們為尋求內部團結、打擊敵對勢力,盟誓活動頻繁。
在晉國首都新田(今山西省侯馬市),趙氏族人盟誓儀式之后,殺牲以告祭神靈,將毛筆朱書的玉石片文書埋藏于地下,天地共鑒,至死不渝。將如此鄭重其事的盟誓儀式作為宗盟團結的手段,說明當時趙氏宗族并不是很團結,反而是走向分裂的局面。
在晉國的政治斗爭中,其他卿族也存在同樣的問題,這樣的盟誓活動就類似于我們現在的表態和站隊。侯馬盟書真實地記錄了晉國末期的政治生態和混亂局面,并且為我們清晰地呈現了中國文字用毛筆書寫的初始面貌。
趙鞅作為晉國的新興勢力代表之一,他是一代梟雄,為擴張宗族勢力、維護和鞏固自身權勢,可謂費盡心機。他聯絡本宗,招降納叛,召集同宗與投靠他的異姓,反復多次舉盟,以聚攏人心。在暴力高壓下,參盟者一個個膽戰心驚,向神明起誓,以表忠心。
作為主盟人,晉國的正卿趙鞅(即趙蒙,又叫趙簡子)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參與了這場激烈的政治斗爭,正是這場政爭,拉開了作為標志戰國時代開端的“三家分晉”這一重大事件的序幕。
中國最早的毛筆字“侯馬盟書”
“侯馬盟書”于1965-1966年在侯馬市晉國遺址出土。在40多個祭祀坑內出土玉、石質盟書5000余件片,絕大多數為圭形,最長者32厘米,另有圓形及不規則形。辭文多以朱筆書寫,少數為墨筆。文字可辨識者有656件,多則200余字,少則10余字。
“侯馬盟書”按照內容可分為主盟人誓辭、宗盟類、委質類、納室類和詛咒類等五大類。它的發現對于研究晉國歷史、古代盟誓制度及古文字等均有重大意義。書寫于玉石的這些文字,不但是中國現今考古發現最早的毛筆字,也因運筆嫻熟流暢,字形活潑多變,極具藝術價值。侯馬盟書,是1949年以來中國考古發現的十大成果之一。
盟書又稱“載書”。《周禮·司盟》“掌盟載之法”注:“載,盟誓也,盟者書其辭于策,殺牲取血,坎其牲,加書于上而埋之,謂之載書。”當時的諸侯和卿大夫為了鞏固內部團結,打擊敵對勢力,經常舉行這種盟誓活動。盟書一式二份,一份藏在盟府,一份埋于地下或沉在河里,以取信于神鬼。
侯馬盟書的書法藝術獨具風采,別具一格。侯馬盟書辭文,是晉國人用毛筆手書的文字真跡,最能直接地,真實反映,春秋時代古人書寫藝術的一批書法珍品。盟書文字,字形古雅,運筆流暢,書體章法自然是其特色。由于盟書辭文書寫是出自多人之手筆,故其字體風格呈現出有的渾厚凝重,有的飄逸灑脫。盟書辭文在書寫運筆中強烈展示出柔軟毛筆特有的彈性韻律,行筆輕重有度,具瀟灑秀勁之風格,又不失古樸典雅,變化繁雜,是其文字的又一特色。它反映了盟書是秦統一之前,文字的風格,屬大篆體系。
在這些寫在玉或石片上的盟辭里,專家發現有“子趙孟”的稱謂,所以,這些盟書的主盟人應該是“趙孟”。經考證,這個趙孟就是晉國六卿中的趙鞅,又稱趙簡子,當時他是晉國的正卿。
盟書里的盟文,記載了公元前497年前后晉國歷史上的幾個重大事件,是趙鞅與家臣之間訂立的文字條約,要求參加盟誓的人須效忠盟主,一致誅討已被驅逐在外的敵對勢力,不得私自擴充奴隸、土地、財產,不得與敵人來往。從盟書內容反映出,盟誓成為趙鞅壯大趙氏頻繁使用的必要手段,他聯絡團結各種力量為己所用,不斷與同情者舉行盟誓。
讓更多的人投身盟書研究
《侯馬盟書》是1949年以來中國考古發現的十大成果之一,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古人毛筆手書字跡。在郭沫若先生明確指出這就是“盟書”之前,人們對這件國寶的認識只是停留在對其上的朱字之多的驚訝上。1966年,《侯馬盟書》的研究工作在動蕩中被迫中斷,這批盟書就躺在了一個大木箱子里,靜靜地等待著有緣人的到來。
張崇寧的父親張頷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有緣人。大家都稱呼他為“老所長”,因為他“文革”前曾經擔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長;在十年動蕩期間,張頷先生被迫接受勞動改造,是全機關廁所的“所長”。張崇寧回憶道:“父親當時說,整個大院的廁所都是他掃,也算得上‘所長’了”。“文革”后,他又是考古所的所長。就是這樣的一位“所長”得到了負責《侯馬盟書》釋讀工作的機會,據張崇寧回憶,張頷先生興奮不已,因為“又可以干自己喜歡的事兒了”。
在張頷先生以及陶正剛、張守中三位先生的努力下,《侯馬盟書》的研究在十年動蕩中得以繼續。他們三位分工明確:陶正剛先生負責編寫盟書的發掘報告的整理,張頷先生負責釋讀和考證,張守中先生負責臨摹古文字。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侯馬盟書》的神秘面紗也逐漸揭開。
《國家寶藏》中,1976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侯馬盟書》一書,是“侯馬盟書”今生的第一次亮相。經歷很短的時間之后,《侯馬盟書》再次“銷聲匿跡。直到2006年,三晉出版社推出經原作者修訂的增訂本,“侯馬盟書”才接續前緣。但也早已售磬。2016年,經重新修訂、矯訛糾錯、增加最新研究成果后,三晉社再版推出《侯馬盟書》,彌補了學術界的缺憾。
古老的漢字跨越數千年時空,至今仍然充盈著旺盛的生命力和獨具一格的藝術美感。它形體優雅,凝結著思想和歷史,寄托著感情和意志,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