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第二季中,鹿晗守護的國寶是明衍圣公朝服,節目中他飾演的江南才子沈德符,出身書香門第,家中常有達官賓客滿堂。沈德符自小便聽他們討論前朝掌故,趣聞怪談,于是他決定寫一本歷史瑣聞筆記,取名為《萬歷野獲編》。
一日,沈德符聽到一個嘉靖皇帝與朝服之間的故事,據說是一位官員在大朝會上將皇帝的玉佩與自己的勾連在一起,由此引發了關于禮制變革的導火索。而彼時年輕的嘉靖皇帝在禮制中徘徊掙扎,不知該如何妥協抗衡。
也許只有衍圣公家族——這個守護了華夏之禮數千年的家族,才能幫他找到其中的平衡點。而這珍貴的明代朝服,也將為我們揭開關于中華服飾文化的嶄新一面。
衍圣公朝服
這套明代的衍圣公朝服為曲阜孔府舊藏,是現今全國唯一一套傳世的明代朝服實物。其中梁冠高由銅絲、紗質等材料制成,頂上有自前而后五道皮質的橫梁,還裝飾有金質的簪花、雙鳳。另外還包括赤羅衣、赤羅裳、中單、夫子履等。
梁冠
梁冠,高27厘米,筒徑18.5厘米。銅絲編織的網狀顏題(即覆額環腦一圈的介壁)、云翅(即位于額上的顏題延伸到腦后凸起的兩耳),紗質的冠頂,頂上有自前而后五道皮質的橫梁;顏題前后與云翅的銅網上,裝飾有金質的簪花、雙鳳。它是明代官員穿朝服、祭服時所戴的冠,是中國古代首服中使用時間較長的冠式之一,從漢至明沿用一千八百多年,在元代之前稱“進賢冠”。
赤羅衣
赤羅衣,身長118厘米,腰寬62厘米,袖通長250厘米,袖寬73厘米。交領、大襟右衽、寬袖敞口,領、襟、袖、擺處緣以四寸寬的青羅邊。源自商周時代。
赤羅裳
赤羅裳,身長89厘米,腰圍129厘米。把蔽膝的前后兩片用骨針連綴縫合,就形成了下裳,也就是現在的裙子。下裳也用赤羅制成,由多幅拼接。赤羅裳身,桔黃色圍腰,青羅鑲邊。
白單中衣
中單,身長118厘米,腰寬65厘米,袖通長254厘米,袖寬69厘米。交領,大襟右衽,寬袖敞口。以白羅制成,領、襟、袖擺處鑲青羅寬邊。
夫子履
夫子履,通長28厘米,高12.8厘米。也稱云頭履、云履、朝鞋。紅緞鞋面,鞋首有青綠色云頭。明代朝服制度本用“黑履”,但從明代畫像及文獻資料上看,明代官員似乎更習慣穿此類大紅綠鑲邊云頭履。
衍圣公府
明衍圣公朝服出自有“天下第一家”之稱的孔子家族。孔子,中國人民都知道他,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及集大成者,歷朝歷代的文人學者莫不推崇,時至今日,孔子學院更是遍布世界各地。而衍圣公,便是孔子嫡長子孫的世襲稱號,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是享有特權的大貴族。明代衍圣公的品級為二品,但在朝廷會班時,往往位列文臣之首。
朝服一般用于較隆重的場合,據《明會典》記載,明代文武百官在大祀慶成,正旦、冬至、圣節及頒降、開讀、詔赦、進表、傳制等重要場合穿著朝服。孔府舊藏的這套朝服,是目前可見的時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全套朝服傳世實物。
孔府也稱衍圣公府,是孔子嫡長子孫的官署和私邸,是一座典型的中國貴族門戶之家。歷史上每次改朝換代后,前朝的服飾都會被毀掉,不再穿用或收藏,但因孔府世襲罔替和特殊的貴族地位,得以保存大量的元明以來的服飾實物,尤其以明清衣冠為多,幾乎涵蓋了明清服飾的各個類別。
《曲阜縣志》曾載:“衍圣公府家藏元明衣冠,歷代視若珍寶,珍藏于內庫。”這也驗證了孔府對服飾有意識的珍視和保存。
讓傳統服飾活起來
十二年前,他們三個人相識于明史網站,后來轉戰于“大明衣冠論壇”,因為對于明代服飾的熱愛,他們成為了一路同行的好朋友。
他們的“眉燕芳組合”被稱為古代服飾愛好者圈中的“頂級男團”,他們不但參與了國內多項大型展覽的策展工作,而且是本季國家寶藏的服飾顧問、本期節目前世故事中服飾的設計師。他們就是陳詩宇(揚眉劍舞)、王非(燕王wf)、董進(擷芳主人)。
節目中,他們首先向觀眾介紹了明衍圣公朝服的四宗“最”,同時詳細講解了服飾的局部與結構。最后,我們還看到了他們設計的Q版明代服飾以及可愛的唐代服飾,引得現場陣陣驚呼。
他們希望能讓更多的人接觸到我們中國的古代服飾,并且用一種更為生動活潑的形式去展現,把比較學術、艱澀的服飾研究資料翻譯成最通俗、最接地氣的形態,把歷時幾千年的民族服飾繼續應用到現在的場合,讓傳統服飾不再是佶屈聱牙的古文記載,而是活潑生動的圖像表情。
也許,天地自有大美而不言。明衍圣公朝服上沐圣恩、下承祖澤,代表著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和傳承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