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井,是中國古建筑中不可或缺的至美元素,類比今天的“天花板”,天花是古代遮蔽室內頂部的建筑構件,既有裝飾作用,亦可防止室內上方的灰塵落下。而藻井,則是建筑內呈穹窿狀的天花。
隨著佛教的傳入,藻井作為穹頂上的符號,一直在述說著不同時代的宗教文化,具有一種“從人間通向天庭”的象征意義。既是如此,這樣的構件通常也只能用于最尊貴的建筑物,或在寺廟佛像上方,或在宮殿中帝王寶座的上方,就如同天界諸神在人間的化身。
唐朝時,就曾明確規定,非王公之居,不得施重拱藻井。即便到了宋代,這種限度已經大大放開,但還是規定“六品以上宅舍,許做烏頭門,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為飾。”
進入明清,紫禁城中的奉天殿、太和殿中的藻井上,懸吊的乾元鏡則直接地警告亂臣賊子,不要以身犯險,違抗天意。不難推測出,那些心中有信仰的人,常會把最美的紋飾獻給藻井,而那些位高權重者,則會通過巨大精美的藻井來顯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增加威望。
藻井之所以稱之為“藻井”,是因為人類自從發現了火之后,深知火的好處,但也了解到了火的威力之大。而中國古代建筑多為木質結構,一旦發生火災,后果難以預估。
據《風俗通》記載:“今殿作天井。井者,東井之像也。”東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古人認為它是主水的,而在殿堂、樓閣高處作井,同時裝飾藻類水生植物,就能壓制火魔,以保護建筑物的安全。
于是,這也便有了藻井的另一個叫法“覆海”,宋朝時,人們藉此認為:在屋頂上置有浩浩淼淼的海水,自然是任何火都燒不起來的。
然而,隨著一代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能工巧匠在藻井中,挖掘出了其對建筑的裝飾作用,于是這個最初為避免火災的物件,最終演變成了裝飾構件。直到后來,徹底喪失了防火功能——藻井的做工越來越繁復,層層疊加的結構使得藻井表面面積很大,加上它處于屋內最高處,通風性能極好,結合周圍的墻壁、屋頂上覆蓋的陶瓦等圍護材料,則恰好圈成一副“爐膛”,成為發生火災時,最危險的著火點之一。
在古代匠人眼中,屋頂不僅可以遮風避雨,還是展現技藝的舞臺。每一門傳統手工技藝的背后,都閃現著手工藝人的心血與智慧;每一個精美絕倫的瞬間都凝聚著歲月與人生的坎坷滄桑。
藻井,自古以來被認為是中國木造建筑一項繁瑣的裝飾技術。它不單單是一架天花板,那拱圓的穹頂,飾有不同的祥瑞,人間福美莫不兼具,世上色彩應有盡有,瑰麗綺美,可得四時景緒,能納日月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