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為了防御外敵,有大小不等城堡和眾多敵樓,這些城堡建筑,是古人智慧和文化的結晶,顯現出寶貴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鷂子峪古堡是一座具有六百多年歷史的古建筑,它見證了歷史的滄桑巨變,見證了九渡河的興衰發展。
鷂子峪古堡位于北京懷柔區九渡河鎮西北深山鷂子峪溝內,據傳,古時此地常有一種兇猛的飛禽鷂鷹出沒,而鷂鷹也稱“鷂子”,故二道關西溝一帶也就得名“鷂子峪”。鷂子峪古堡于明朝建成,堡呈梯形,北高南低,南長北短。南墻長102米,北墻長91米。東西墻各長78米。
鷂子峪這座古堡作用特殊,四面皆可防御,兩側皆為高山,只一條溝通往二道關,屏障二道關之西側為為其咽喉,向南堅守黃花城為北部橋頭堡,東出鷂子峪溝的要沖鎖在兩山之間,北守鷂子峪關城,戰略位置相當重要。
在明代軍事歷史上屬隘口級(有班級守軍),初歸灰嶺口(堡級軍事單位,營級)把總管轄,后歸黃花路轄制(所級單位相當于團級戰斗單位),古堡規模雖然不大但位置極其重要,也是懷柔長城腳下一個保存比較完整的古堡,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和內涵。
古堡建筑由于其屯兵駐防及御侵抗敵等特殊功用,所以在建筑形制上,以方形或圓形居多,可營造更大空間。在建筑材料使用中,以石料為基,用方磚做墻,使之堅固如磐。其城門設計更是用心,精料而為,既美觀耐看,又雅致難攻。
鷂子峪堡城墻為十二層麻面花崗巖條石壘砌,條石皆經鋼鏨細刻,紋面清晰,顯得美觀結實。古堡南向開一門,城門洞高3.6米。漢白玉石門額上,橫刻“鷂子峪堡”四字。其右側豎刻“欽差分守黃花鎮”、“欽差山東都司軍政書輪”兩行小字。
左側豎刻“萬歷二十年十秋吉旦立”和“山東左營中軍指揮法一箴千總指揮王印、高令督修”小字。城門內現有一明朝時木梁,用以栓門。城門內側兩旁各有石洞兩處,古時用以放置油燈照明。
據《四鎮三關志》和《四關志》載:“鷂子峪口......正關一道,城樓一間,水道兩空,擋墻兩道,敵臺二座,明嘉靖二十三年建。”據當地人傳說,鷂子峪古堡是古時關押戰俘之地。在《四鎮三關志》里關于“夷部人犯”部分既有“由永寧南山謊砲兒,又石橋中道東,臺子溝南至二道河分路,東南由韓家川(漢家川)老長城黃花鎮鷂子峪”之記載。
鷂子峪西南連接撞道口,而撞道口成為聯系黃花城的戰略支點,也便于和黃花城指揮機關取得聯系和便于運輸,雖說鷂子峪位置偏僻但它是黃花城、撞道口和二道關的側翼堡壘,故此歷史上有“鷂子峪是生命線,而撞道口是關鍵”之說。
現堡內有13戶人家,住房呈“工”字布局,房屋均用花崗巖和青磚修砌而成,結構嚴謹,牢固異常。主街道用花崗巖鋪砌。由于年代久遠,城門及城墻多處均已出現險情,有關方面于2007年8月進行過一次修繕。修繕后的古堡采用灰磚和白灰灌漿、勾縫,對損毀嚴重處按現存制式恢復墻體,較好地保持了文物原貌。一段城墻、一座古堡,藏著多少歷史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