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有著諸多景點,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這個“敦煌八景”之一的月牙泉。據了解,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其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而在它南岸有一組仿古漢唐建筑,它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鳴月閣”。
月牙泉是敦煌諸多自然景觀中的佼佼者,古往今來以“沙漠奇觀”著稱于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月牙泉、莫高窟九層樓和莫高窟藝術景觀融為一體,是敦煌城南一脈相連的“三大奇跡”,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勝地。
月牙泉內生長有眼子草和輪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蘆葦,四周被流沙環抱,雖遇強風而泉不為沙所掩蓋。因“泉映月而無塵”、“亙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為奇觀。鳴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對孿生姐妹,“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有“鳴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月牙泉早在漢代就是游覽勝地。唐代有船舸,泉邊廟宇。泉南岸原有一組古樸雅肅、錯落有致的建筑群,叫鳴月閣,從東向西計有娘娘殿、龍王宮、菩薩殿、藥王洞、雷神臺等百余間。各主要殿宇有彩塑百尊以上,所繪壁畫數百幅。重要殿堂均懸置匾額、碑刻,如“第一泉”、“別有天地”、“半規泉”、“勢接昆侖”、“掌握乾坤”等,書法雅俊,堪稱上品。當時這里亭臺樓閣,廟貌輝煌,宮廳柱廊,臨水而設。林木蓊郁,泉光與山色相映,古剎神廟,繞以常年香火。歷代騷客游玩,吟詩詠賦,揮毫者不乏其人。史載,漢元鼎四年(前113年),漢武帝得天馬于渥洼池中,后人疑月牙泉即漢渥洼池,遂立一石碑曰“漢渥洼池”。“四面風沙飛野馬,一潭之影幻游龍”。由是,奇特的月牙泉更增添了傳奇色彩。
關于月牙泉、鳴沙山的形成還有一個故事:從前,這里沒有鳴沙山也沒有月牙泉,而有一座雷音寺。有一年四月初八,寺里舉行一年一度的浴佛節,善男信女都在寺里燒香敬佛,頂禮膜拜。當佛事活動進行到“灑圣水”時,住持方丈端出一碗雷音寺祖傳圣水,放在寺廟門前。忽聽一位外道術士大聲挑戰,要與住持方丈斗法比高低。只見術士揮劍作法,口中念念有詞,霎時間,天昏地暗,狂風大作,黃沙鋪天蓋地地而來,把雷音寺埋在沙底。奇怪的是寺廟門前那碗圣水卻安然無恙,還放在原地,術士又使出渾身法術往碗內填沙,但任憑妖術多大,碗內始終不進一顆沙粒。直至碗周圍形成一座沙山,圣水碗還是安然如故。術士無奈,只好悻悻離去。剛走了幾步,忽聽轟隆一聲,那碗圣水半邊傾斜變成一彎清泉,術士變成一灘黑色頑石。原來這碗圣水本是佛祖釋迦牟尼賜予雷音寺住持,世代相傳,專為人們消病除災的,故稱“圣水”。由于外道術士作孽殘害生靈,便顯靈懲罰,使碗傾泉涌,形成了月牙泉。
月牙泉還有另外一個傳說,當年唐三藏去西天取經,途徑敦煌,因為是無際的沙漠,沒有水沒有食物,白龍馬已經死了(當地有白馬塔就是安葬白龍馬的地方),唐僧艱難跋涉,終于也快要倒下了,此時正被觀世音菩薩看在眼里,為了祝他成功,所以從紫金瓶里滴下一滴金水,瞬間在茫茫沙漠里出現一汪月牙似的清泉,而且泉里還有一種叫“七星草”,可以治百病,后此泉得名“月牙泉”,于是唐僧獲救了,便繼續向西天前進,月牙泉也一直存留了下來直到今天。
在月牙泉南岸有一組古樸雅肅、錯落有致的建筑群,這個建筑群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據說,月牙泉早在漢代就是游覽勝地。唐代這里有船舸,泉邊有廟宇。現在我們看到的是近幾十年才建成的。這個建筑群被稱作“鳴月閣”。
鳴月閣的核心建筑是一座外觀為八角形的四層仿唐木塔。木塔四周都懸掛著匾額。這塊匾額為此塔的塔名“月泉閣”。這里的亭臺樓閣,廟貌輝煌,宮廳柱廊,臨水而設。
在鳴月閣邊上的沙山上,有一棵古柳樹。這棵與月牙泉相依相伴的月泉古柳,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這棵柳樹是沙山泉水變遷的惟一見證。現在柳樹的樹干已是心朽皮活,實為罕見。為了保護古樹,月牙泉管理處采取措施,埋管供水,以維護古柳正常生長。
月泉閣倒映在碧綠的泉水之中,更襯托出泉水的娟秀靈活。
遠看鳴月閣,是一組仿漢唐建筑,1991年到1999年間陸續修建,設計借鑒了敦煌壁畫的建筑特征,用對稱的布局,采用回廊環繞樓閣層出手法和風格,其中最高的一座是月泉閣。閣檐呈灰黃色,和沙漠渾然一體,雕梁畫棟,古色古香,盡管是新建的,由于深入人心,覺得不錯。
以上就是關于這個“敦煌八景”之一月牙泉邊“鳴月閣”的全部內容,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