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民居,是白族建筑藝術的一大景觀,是白族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國傳統民居建筑的大花園中,是最引入注目的奇葩之一。作為一種人文資源,它是白族人民從最早的文明一點一點地積累、延續和建設起來的,它是文化、歷史和藝術,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白族民居的建筑范式,以“坊”為基本建筑單元,若干“坊”相組合,形成院落。白族民居的類型十分豐富,單體建筑的構架,可分為走馬、吊柱、挑廈、土庫、腰廈等類型。建筑組合形式有人們熟悉的“一正兩耳”“兩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開井”“六合同春”和“走馬轉角樓”“一進兩(三)院”等形式。大大小小的白族院落相連,就形成了白族民居建筑的集合體——村落,因地理環境各異,也有平壩、山麓、臨水、臺地之分。
白族崇尚白色,其建筑外墻均以白色為主調。就從院落布局、建筑結構和內外裝修等基本風格來看,白族民居與中原民居建筑有著傳統上的承襲。由于自然環境、審美情趣上的差異,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顯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白族民居多為二層樓房,三開間,筒板瓦蓋頂,前伸重檐,呈前出廊格局;墻腳、門頭、窗頭、飛檐等部位用刻有幾何線條和麻點花紋的石塊(條),墻壁常用天然鵝卵石砌筑;墻面石灰粉刷,白墻青瓦;山墻屋角均用水墨圖案裝飾,典雅大方;木雕藝術也廣泛用于格子門、橫披、板裾、耍頭、吊柱、走廊欄桿等,尤以格子門木雕最為顯眼。白族民居建筑是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白族傳統文化的許多事項因為傳統民居而得以保留與發展。因此,民居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物化地體現著白族的傳統文化。
大理喜州、海東一帶有的民居建筑還有泥塑,造塑多為龍鳳、古瓶、花卉。照壁即瓦頂飛檐的粉墻,是建筑中藝術裝點最集中的地方,多用凸花青磚組合成豐富多彩的立體圖案,各組中心再作粉畫,或鑲嵌自然山水圖案的大理石。有的在兩邊塑魚,以示穩固。照壁腳下常砌花壇,花香四溢,怡靜幽雅。照壁與正房和兩側樓房構成三坊一照壁的格局。照壁正中以石灰粉刷,書以四言題字,或嵌大理石屏;四周鑲勾出扇面、長方、圓形等圖案,中以水墨或粉彩繪圖畫。此外,更高級的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套院建筑,其木雕、石刻、粉畫就更為集中突出。
由白族民居建筑體組成的白族村落,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十分突出。青瓦白墻、照壁、門樓組成的白族民居,加之綠樹掩映、流水潺潺的周邊環境,使白族村寨達到了清新、亮麗、天人合一的境界。白族村寨的選址、布局、處處體現了關注周邊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從這個意義上說,白族民居以及由諸多白族民居建筑構成的村寨,是白族文化的根,是白族鄉土文化的縮影。其次,白族人最看重門面的裝飾。所以白族一切建筑,包括普通民居,都離不開精美的雕刻、繪畫裝飾。
木雕多用于建筑物的格子門、橫披、板裾、耍頭、吊柱等部份。卷草、飛龍、蝙蝠、玉兔,各種動植物圖案造型千變萬化,運用自如。更有不少帶象征意義的,如"金獅吊繡球"、"麒麟望芭蕉"、"丹鳳含珠"、"秋菊太平"等等情趣盎然的圖案作品。白族木雕巧匠們還特別擅長作玲瓏剔透的三至五層"透漏雕",多層次的山水人物、花鳥蟲魚都表現得栩栩如生。
“粉墻畫壁”也是白族建筑裝飾的一大特色。墻體的磚柱和貼磚都刷灰勾縫,墻心粉白,檐口彩畫寬窄不同,飾有色彩相間的裝飾帶。以各種幾何圖形布置"花空"作花鳥、山水,書法等文人字畫,表現出一種清新雅致的情趣。
富于裝飾的門樓可以說明白族建筑圖案的一個綜合表現。一般都采用殿閣造型,飛檐串角,再以泥塑、木雕、彩畫、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磚等組合成豐富多彩的立體圖案,顯得富麗堂皇,又不失古樸大方的整體風格。
白族很講求住宅環境的優雅和整潔。多數人家的天井里一般都砌有花壇,種上幾株山茶、緬桂、丹桂、石榴、香椽等喬木花果樹。花壇邊沿或屋檐口放置蘭花等盆花。種花愛花是白族的傳統美德。
白族人辛勤而具有創造力,對家的依戀和熱愛,讓每一個白族人都愿意窮其所有,建設好自己的家庭。有的白族民居建筑,更是盡幾代人的努力才得以完成。
白族民居建筑,不僅美觀而精致,更飽含了一個家庭信仰和追求,是白族文化最直觀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