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土祠是中國民間廣泛信仰的神祗,總司土地之神。后土祠位于山西省萬榮縣西南40公里處黃河岸邊廟前村北,是中華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地母)的祠廟。1996年,國務院確定萬榮后土祠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后土祠,史載創建于漢元鼎四年(前113年),漢武帝巡行汾陰祀土,建后土祠,定為國家祠廟。并在此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千古絕賦《秋風詞》。漢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和東漢光武帝等先后來此祭祀達11次之多。唐開元年間玄宗三次來此祭祀,并擴建祠廟。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趙恒祭祀,并大規模擴修后土祠,御制御書《汾陰二圣配饗之銘》碑立于祠內。后土祠在宋代規模宏大,盛極一時。自金元時起,由于建都北京,距離較遠,皇帝不便親自到此地祭拜,而派重要官員前來行祭。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索性在北京建起天地壇,以代替后土祠祭祀后土。明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京建起了方澤壇,亦即地壇后,天地壇方改稱為天壇。明萬歷年間后土祠受到黃河侵蝕,向東遷建。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黃河水決,沖毀后土祠,僅留秋風樓和門殿。康熙元年(1662年),黃河再決,后土祠全毀。康熙二年移地重建。同治六年(1867年),后土祠再次被黃河沖毀。同治九年(1870年),后土祠再次移建于廟前村北的高崖上,即為今址。現存后土祠,雖不及唐宋時之壯觀,但其布局嚴謹完整,仍為國內最具規模的后土祠廟之冠。
后土祠現存建筑有山門、并列戲臺、獻殿、享亭、正殿、秋風樓及東西五虎殿。祠內存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趙恒御制御書《汾陰二圣配饗之銘》碑、明代重刻金代《蒲州榮河縣創立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廟像圖石》碑和軒轅掃地碑,元刻漢武帝《秋風詞》碑,金代鐵缸6口和明代鐵鐘。
山門,三開間,單檐歇山頂,兩側建歇山頂便門。后有倒座戲臺,亦名“過亭臺”。上為舞臺,下為人行通道。戲臺上有楹聯,上聯:悠哉悠哉,頭上生旦凈丑。下聯:演也艷也,腳下士農工商。三座戲臺分別代表佛、道、儒三家。
并列戲臺,座南向北,前一后二布局,和倒座戲臺平面形成“品”字型,三座戲臺重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面闊均三間,單檐硬山頂,磚砌臺基,石條壓沿。兩戲臺瓦頂屋面鏈接,下為人行通道。臺內梁架四椽袱通檐用三柱,檐下無斗拱,大額枋上飾精美木雕。臺前兩側磚砌八字墻,上飾磚雕。
東臺春雪臺,有名:道家臺。檐柱有石刻楹聯,上聯:前緩聲,后緩聲,善哉歌也。下聯:大垂手,小垂手,軒乎舞之。臺后木柱上的楹聯模糊不清無法辨認。上、下門額上木刻:鏡花、水月。
西臺歌舞樓,有名佛家臺。檐柱有石刻楹聯,上聯:空即色,色即空,我聞如是。下聯:畫中人,人中畫,于意云何。后臺木柱楹聯,上聯:世事總歸空,何必以空為實事。下聯:人情都是戲,不妨將戲做真情。上、下門額上木刻:古往、今來。
獻殿,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建。面闊五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大額枋上飾精美木雕。殿內存明代重刻金代《蒲州榮河縣創立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廟像圖石》碑和軒轅掃地碑,
正殿,和獻殿由享亭相連,享亭左右有金代鑄鐵缸。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檐硬山頂,琉璃屋面。前檐有前廊,兩邊延出八字影壁。殿內設木雕神龕,中間供奉后土圣母,神龕兩側有道裝金童玉女,圣母左右配有署官,兩側神龕供奉“送子娘娘”和“賜藥娘娘”。前檐廊下左右兩側山墻已存有少量壁畫。檐下飾精美木雕。
獻殿兩側分別建有兩座配殿,分別是東五虎殿和西五虎殿。均為三間,同樣為硬山頂式屋頂,東五虎供奉著五岳大帝,即東岳大帝黃飛虎,西岳大帝蔣雄,南岳大帝崇黑虎,北岳大帝崔英,中岳大帝文聘。西五虎殿中供奉著蜀國的五虎上將,關羽、張飛、趙云、黃忠、馬超。東西五虎殿各有一個石柱和木柱,西殿石柱已空,上部可見大明正德十年重立字樣,由此可以看出,這兩根石柱最晚也是明朝是所立。
秋風樓位于正殿之后,因二層藏有元刻漢武帝劉徹《秋風辭》碑而得名。樓雄偉壯闊、高聳挺拔。秋風樓凌空橫跨于一條東西貫通的深溝古道之上,東依峨嵋嶺,西傍黃河岸,隔水與陜西韓城司馬遷祠相望。磚切高大臺基,臺基東西向相通,東西門門額磚雕刻字“瞻魯”、“望秦”,南面為登樓的正門。樓分三層,正方形面闊、進深各五間,四周為廊,十字歇山頂;一、二層四面各出抱廈一間。二、三層檐下斗拱承托盤座,簡潔有力,結構精美古樸。樓內十二根通天金柱直通樓頂,期間以額枋、平板枋聯接成井筒式構架,內部梁架與各層抱廈、圍廊的梁枋聯接成整體,下層斗拱三踩單昂。建筑藝術獨特,樓臺氣勢磅礴。
后土祠后有張儀古道,是通往陜西關中的交通要道,黃河岸畔的廟前古渡有史以來是秦晉交通樞紐。歷代帝王將相、名流顯貴祭祀后土及民間經濟文化交流,均由此渡往返于秦晉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