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云南古建,最為有名建筑有大理三塔、滇池、牛街古鎮、瀘西阿廬古洞等云南標志性建筑。云南,簡稱云(滇),位于中國西南的邊陲,省會昆明。云南的簡稱是“滇”或“云”,是人類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的云南元謀人,是截至2013年為止發現的中國和亞洲最早人類。以下是中國建筑網為建筑人士整理相關云南建筑資料,具體內容如下:

牛街古鎮簡介:
牛街(Niujie),國家級重點旅游景點,位于重慶、成都、昆明、貴陽中心位置,介于川滇邊界,是昭通市人民政府重點規劃的千年古鎮旅游景點之一,素有“小香港”之稱,江南美景,文化產業濃厚的商業重鎮。

牛街古鎮建筑景點:
這里距縣政府所在地——全省重點紅色旅游景點角奎鎮78公里、省級風景名勝區小草壩50公里,距昭通市143公里、蜀南竹海200公里、西部溫泉大峽谷180公里、入滇第一關——豆沙關40多公里、大關黃連河100公里、威信扎西會議地100多公里。 現已許多旅游者到牛街尋古懷舊,感受古鎮風韻。
牛街是滇東北保存較好的千年古鎮,我縣應組織專門力量、增加資金投入、增強對古鎮文化的研究挖掘,整理編撰,用牛街獨具特色的古鎮文化,打造彝良新的旅游品牌。
(一)整合周邊的旅游資源
牛街古鎮與以白水江流域為代表的生態旅游、以鎮彝威地下黨支部舊址為代表的紅色旅游可以整體規劃和宣傳,把古鎮文化旅游與生態旅游、紅色旅游等組合包裝,共同構筑古鎮旅游的格局。
(二)保護歷史遺存
增強保護意識。通過廣泛宣傳,做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從各級干部到群眾至上而下形成古鎮保護風氣,克服短視和片面的觀念。 查清資源情況。要對鎮內的人文資源,自然資源進行一次徹底的清查,建立起檔案,做到心中有數。
確定保護內容。一是各級文物點;二是鎮內各種歷史遺存;三是古鎮風貌、空間格局、建筑高度的控制;四是古鎮民俗文化的繼承;五是古鎮商業文化的延伸。
制定保護實施細則和發展規劃;明確“保護為主,永續利用,合理開發,綜合發展”的規劃思想。
(三)挖掘文化內涵
準確定位。對古鎮資源的成因、年代、興衰和內涵進行深度挖掘、系統研究,為古鎮準確定位,這是獲取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前提。如麗江古鎮是“納西文化的活化石”,周莊是“中國第一水鄉”等等,都有準確的定位突出其特色。
系統研發。對古建筑、古莊園、古四合院、古橋、古碑刻、古寺廟等產品,可請規劃建設專家系統研發;對古楹聯、古音樂、古風情等傳統文化,可請文化專業人員進行研發;對古商鋪及古鎮商業文化,茶業文化,可請商業界、經濟界專家進行研發;由此形成系統研發、組合包裝,提高旅游產品特色。
(四)提高古鎮知名度
喊響主題形象口號。提高古鎮的吸引力,擴大古鎮的影響力,實現旅游資源向旅游產品、旅游產品向旅游效益的轉化。深度開發特色產品。
一是資源分析,挖掘獨特性。牛街古鎮從古至今貿易繁榮、商業發達,產生了獨特的產業文明,形成了獨特的米幫、茶幫、馬幫、船幫、鹽幫等行幫文化;以微雕家陳守任為代表的微雕、書法、篆刻藝術,古建筑風格、古鎮風情、傳統文化、特色小吃等散發出獨特的文化魅力;古鎮出美女是牛街的一個品牌,具有很強的感召力,易被人們接受和傳播。
二是市場分析,尋找著力點。牛街古鎮文化旅游是以白水江流域為代表的生態旅游和以鎮彝威地下黨支部舊址、徐洪剛事跡、紅軍川滇黔游擊縱隊戰場舊址為代表的紅色旅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彝良縣四大旅游精品工程之一,是我市東部旅游精品線上(昭陽——彝良——威信——鎮雄)極具特色的一個旅游產品,市場潛力巨大。
積極擴展旅游市場。一是按照“優勢互補,資源共亨、市場共建、客源互流”的原則,擴展旅游市場;二是按照“政府做形象,企業做市場”營銷理念,通過旅行社合作,利用國際國內旅交會及媒體做平臺,舉辦特色節慶活動等形式加大宣傳促銷,吸引游客,制造商機,促進旅游產業發展。三是積極研發有個性的旅游產品占領旅游市場,使游客常游常新。
牛街古鎮建筑文化:
牛街歷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人文會萃。清嘉慶年間辦文廟書院,光緒六年(1880)七月辦義學,光緒三十四年創辦小學堂。民國26年辦云南省彝良縣簡易師范學級,鎮雄、彝良、威信、鹽津4縣學子紛紛到牛街求學,牛街成鎮彝威鹽4縣學區中心。民國31年創辦縣內道家縣級初級中學,民國36年始辦幼兒教育。1950年后黨和政府采取公辦、民辦、民辦公助、夜校、掃盲等多種辦學措施,使小學教育迅速普及到農村。中學教育1951年停止,1958年恢復。今境內共有小學55年,有縣級中學1所。教育的發展使牛街人才輩出,文化繁榮。
乾隆四十九年建知事衙署,隨即在內編修《鎮雄州志》。嘉慶年間及以后陸續在今街道及近郊建成文昌宮、萬壽宮、城隍廟等雕龍刻鳳廟宇10余座。清末至民國年間,牛街文人薈萃。毛以亮(清秀才)、陳熙明、勻鎮藩、陳守仁、陳祖武等,不但精通詩詞歌賦,縣擅長書法、繪畫,多有作品問世。尤其陳守仁的牙雕作品享譽國內外,民國26年曾在南京美術展覽會上展出。
民國35年元旦創刊《牛街旬刊》,共辦119期。1950年后,牛街的文學,書法作品多次刊登在地縣級刊物;文藝調演多次獲縣內第一名,并獲地區好名次。牛街成為縣內文學文藝活動水平較高的鄉鎮之一。
80年代,牛街文化再次處于興盛時期。多次舉辦詩歌、書法、繪畫競賽和文藝演出活動。《摘耳根》、《白水江》等文學刊物相繼問世。1982年建成縣內首家鄉鎮級電影院,開通差轉電視。1983年參加全縣農民文藝調演獲第一名。1987年開通衛星電視。在縣委、政府的領導下,經濟社會全方面取得長足進步,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特別是近幾年來,牛街鎮黨委、政府把小城鎮建設放在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格局來考慮,緊緊圍繞以"古鎮牛街、文化牛街、商貿牛街、現代牛街"為建設核心,以加快推動小城鎮建設為一項涉及長遠、事關全局的龍頭工程來抓,以保護好文興街、南華街文化遺產,挖掘民間民俗文化為基礎,努力再現牛街古鎮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