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間布局到疊山理水,中國有數千年的造園歷史告訴我們,相地立基,借景生情,小中見大,序列空間,有許多創作手法可以學習和借鑒。
1.因地制宜
中國古典園林的因地制宜,一方面講的是景觀創造要考慮基址現狀,另一方面講的是景點布置要服從整體需要,分主配關系。結合場地現狀特點造景可能為廣大設計師所重視,而根據項目性質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布置景點卻常常被大家忽略。
現在有一些設計師往往忽略了因地制宜的設計要領,把有的小區綠地建得像城市廣場;有的綠地號稱“花園廣場”,卻全是硬質鋪裝;有的街道變成了造景手法的展覽路,全然不考慮市民的活動需求、城市的生態需求以及周邊的環境氛圍。我想,設計者應該真正理解“因地制宜”設計理念的重要性。因為只有因地制宜的設計作品才是最親切的,也更有生命力。

2.庭園理水
中國園林講究“無水不成園”。無論北方皇家園林還是江南私家園林都對水這種自然元素備加喜愛。“一池三山”、“水狹必間其隔”等等都是有關水景的重要理論。在密云田園培訓中心、世貿國際公寓的環境設計中,水體布局學習了傳統園林中水面開合有序、大小曲折變化的特點。
水中增加小島,緊密結合植物微地形,豐富了園林的空間層次。在水體景觀的形態上講究動靜變化,運用了一些高科技手段,把自然界中水最有活力的形態凝固起來,展示在人們面前。比如一些噴泉、涌泉、溪流的設計應用,給園林增加了不少靈氣。
3.步移景異
在北京植物園展覽溫室沙漠景觀的設計中,展覽面積只有幾百平米。如何以小見大,向人們更好地展示沙漠植物景觀,是設計上首要考慮的問題。我在設計過程中突出應用了步移景異的設計理念。將巨人柱、大金琥、沙漠“河流”等幾個焦點景點作為道路變化的對景,道路線性的曲折變化則緊密結合這些對景景觀展開。這樣的處理手法一方面豐富了室內空間的層次與變化,另一面很好地保證了室內景觀的完整性。

4.植物配置
中國古典園林的植物配置之精巧在于她遵循畫理詩情,還常常賦花木以人性,這也是中國園林的重要特點之一。許多植物的品格象征:如牡丹的豪放富貴、蓮花的吉祥如意、梅花的堅強高潔等等,還有石榴代表多子多福、柿子代表事事如意,紫薇代表家庭和睦,都為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同。所以,現代園林的植物配置,在滿足生態功能的前提下,多賦草木以情趣,才能使人們更樂于親近自然、享受自然、熱愛自然;也能讓我們的作品更有人情味道。
園林作品應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韻,能與人們心中的美很好地交流,產生共鳴,陶冶情操。中華民族有落葉歸根,尊重祖先的習慣,注重文化上的繼承和文脈上的延續。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是一種方法也更易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