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建設實踐中,存在一個嚴重的誤區,就是看不到鄉村價值,忽視村落與鄉村產業的特殊關系。談到環境衛生,就想著消滅鄉村家庭養殖業;談到宜居,就想到拆掉農民房子建成排樓房;談到生產,就想到流轉土地而排斥農戶經營。
鄉村振興進程中,這種“一刀切”的“千村一面”的現象很容易出現,而鄉村的價值又怎么挖掘?
注重鄉村“人”的因素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所強調的一系列鄉村振興的措施都離不開對村落整體價值的認識與應用。
鄉村是適應農業生產的一種居住形態,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比鄉村更適合農業生產的居住形態。
如果片面地用城市建設思維改造鄉村,機械地用發展工業的模式發展農業,憑著美好想象建造了漂亮的民居,卻永遠消滅了農民的生活環境和生計來源。
例如拆村并點,使農民遠離耕地,削弱了農業生產;讓農民上樓,消滅農家院落,使包括鄉村手工業在內的庭院經濟難以為繼,在排排樓上甚至迫使農民回到了人畜同居狀態;忽視農家院落的綜合生產價值,僅僅把農家院落看成是一塊“建設用地”,甚至通過“占補平衡”搞土地指標交易,已經成為鄉村消失的重要因素。
以上這些在改變住宅結構的同時也在改變鄉村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結構,使優秀的傳統文化失去了載體,逐漸消滅農民的生活環境和鄉風文明,鄉村文化產業也就無從談起。
注重鄉村生產價值
從某種意義上說,鄉村是在適應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為了農業生產人們定居下來形成了村落,村落發展過程始終以方便生產為原則,衍生出諸多與生產相關的村落形態及其功能。
村落選址遵守“近地原則”,村落建在離耕地最近的地方,不僅方便農業產生,還有助于產生并維持種養結合的循環農業模式,有助于維系村落生產與生活的有機循環。
農民之所以住在農村,首要原因是離土地近,便于照顧土地。有人說農民可以住在城鎮的樓房里,然后開車一二十里地去種地,盡管很浪漫,但這完全是不懂農業的人的想象。
農業中的秸稈還田、休耕輪作、施有機肥,都是中國傳統農業的智慧。因此,鄉村作為天然的農業基礎,是鄉村產業的根基,要實現產業融合,不能人為地把鄉村與產業割裂開來。鄉村農業、手工業、休閑、體驗等業態以及農產品品牌建設等,都只有以村落有機體、村落文化為載體才有生命力和可持續性。
村落是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的轉換空間,不論是提供特色、高品質的農產品,還是以享受優美環境為目的的鄉村休閑、度假,都要依托村落才能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講村落結構是把鄉村生態環境優勢,轉變為生態經濟優勢的最有效的轉換器。
據悉,凡是消滅了鄉村的,基本上都削弱了農業;即使還有農業,也是不可持續的農業,人們往往是只管種和收,土地的地力得不到維護,可持續的農業變成了沒有責任的農業。
無論發展什么樣的鄉村產業,都要深刻認識鄉村的價值所在和其對鄉村產業的重要性,要堅持農民主體和鄉村載體的原則,任何排斥農民和排斥鄉村的做法都與產業興旺背道而馳。
注重鄉村生活價值
不能簡單化地看待鄉村。鄉村是個十分復雜的有機體,在其漫長成長過程中,不僅產生了適合鄉村生產的空間結構,也形成了獨特的鄉村生活的空間結構——
鄉村孕育出了諸如民俗、信仰、習慣、民風、村風、村民參與、鄉規民約、道德規范等鄉村文化系統,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飽含著人類生存的智慧。
習近平強調,在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中,要注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
農民的生活方式中,包括習慣和習俗等,許多原本就是符合生態理念的。
鄉村生活可以實現有機循環——種植業和養殖業循環,因為有養殖業,所以農民種植的所有作物幾乎都可以利用,鄉村幾乎沒有垃圾。生產和生活的循環,人的生活垃圾一般都回到田間,得到有效利用。這是千百年來鄉村存在而實現的一個重要功能。
例如,在城市中,垃圾一般分類并集中處理,有收集、運輸、處置等一系列的做法。污水處理需要建污水處理廠等,這種城市環境的整治思路并不適合農村。
農村環境的改善需要適應農村生活的原則,實現污染物的自然凈化和利用的最大化,比如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循環、生產與生活的循環等,在有機循環理念下,“垃圾”這個概念是不存在的,取而代之的是“資源”的有效利用,著眼于“利用”,而不是“處理”,要變廢為寶,傳統村落在生活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智慧。
注重鄉村社會文化價值
鄉村的社會價值表現為人與人的關系。在鄉村,家庭是否和諧、鄰里是否和睦,是作為一種社會評判標準的,潛移默化地促使人們去這樣做。在鄉村的環境里,人與人的關系是和諧的。
鄉村具有文化傳承、保存的功能。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環境才能存在。鄉村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尊老愛幼、鄰里和睦不是寫在書里、掛在嘴上的,一定是在一種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對人產生影響。鄉村中還有許多文化實體存在,比如祖墳、祠堂、家譜等,這些都對人的行為有很強的規范作用。包括建筑的格局也是如此。
鄉村振興進程中,很多鄉村價值還遠遠沒有被揭示出來。
有些重要的鄉村價值也許只有在這些價值喪失之后才能被人們認識到,而有些東西一旦失去就幾乎不可能再恢復。隨著城鎮化的發展,鄉村不僅不應該消失,而且應該變得越來越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