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陽古民居,位于浙江省麗水市縉云縣新建鎮鎮西1.5公里的河陽村。始建于五代末期,為元代古民居,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2000年2月18日,有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浙江省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
河陽歷史文化保護區源遠流長,保護區內現存大量古民居建筑群。河陽村號稱“煙灶八百、人口三千”,是個有著1100多年歷史的古村莊,河陽的水系、道路基本保持著元代村莊設計特色,現有十大宗族莊園式古民居建筑群和十五座古祠堂,有三教合一的宋代古剎“福昌寺”,元代的“八士門”及“八士門”前明太祖朱元璋御賜的石“稀罕”,古代的大橋、農具、家具、壁畫、詩句、匾額、雕刻,還有堪稱中國民間藝術一絕的河陽窗花剪紙,以及歷代農民義軍的遺跡,古色古香的民俗活動,構成了江南罕見的千年文化古村。還有十座古祠堂,五座古廟宇,百棟舊弟共1500余間,乃是明清兩代所建,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堪稱“江南一絕”。弄堂、街道、水系充滿古怠。風火山墻、馬頭墻毅然聳立,磚雕木雕復雜多樣,四合院、大天井、磚木結構、屋面雙披,自稱特色。主要院落,宗祠為前廳后堂,雕龍畫棟,名勝古跡密集。
河陽94%村民姓朱,這里山清水秀,民風古樸,至今依然是聚族而居,耕讀傳家,為江南罕見的古村落活化石。
河陽古民居的最大特點就是清一色的灰色建筑群落,給人含蓄,委婉的感覺!古民居的建筑很有特色,有的古宅弟大門前筑有“園洞門”,門像園形像現代的園林建筑,門上寫上“循規”、“映月”等字。古民居外墻建筑最有特色的是答樵路,在這條路上有32個馬頭狀的墻頭,遠遠望去似像是一匹匹昂首的馬頭在仰頭長嘯,氣勢非凡。墻頭因此也叫“馬頭墻”。馬頭墻的特點是“黑瓦白墻,飛檐翹角,依山傍水”。
元代河陽最著名的建筑就是“八士門”。朱氏歷代祖先以耕讀傳家,重農經商,人才輩出,富甲一方。宋元兩代曾出八位進士,形成“義陽詩派”。相傳“八士門”就是為此而建?!鞍耸块T”前還有一對無頭的石獅子,石獅乃朱元璋所贈,取名“稀罕”,意指河陽一村出了八進士實屬稀罕。石獅至今尚在,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八士門”為河陽村正大門,歷史上河陽人一直以為它在中峰山“五龍搶珠”入脈處,風水上極為重要,因此又稱它為“八字門”,為了八字好,河陽人娶媳婦、嫁女兒、出殯都要過“八士門”,此風俗沿襲至今?,F存的一溪兩坑之水系、一街五巷的村莊布局乃元代設計。
河陽古民居建筑群主要有“十六間”、“十八間”、“二十八間”三種結構形式,另外還有“十間”、“十三間”等。
以“十八間”為代表,即每幢十八間。這是河陽大戶人家的典型代表,以清代中晚期為多,少量為明末清初所建,布局結構基于大家庭總體需求決定的。既是大家庭,那其中必少不了向周圍炫耀的成分,而且儒家文化的本質上是保守的,所以十八間在總體上不會有多大的創新。
現存的“十八間”20多幢,而且其中存有很多各有命名,有“圓大門”、“廉讓之間”、“儒林古第”、“耕鑿遺風”等等。
“十八間”總體分為大院落和附屬建筑兩部分,其布局按前后順序依次為:房套、大院、伙舍。
房套:在大院的前廳之前,那是進入大院前的通道,有的甚至是唯一通道,于是便成整個“十八間”首先“露臉”的所在。雖然屬于附屬建筑,卻是房主人最肯花錢的所在之一,其主要的功能是護衛。但它的圍墻卻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圍墻,在造型,局部裝修上,都特別注意文化品味,上面精心繪有各種圖畫,并配有詩詞。比如“廉讓之間”的房套圍墻上,就有唐朝張志和的《漁歌子》去:
西塞山前白露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又如“圓大門”房套,其長36CM,寬4CM。中間砌兩道圓門,圓門上方書題“循規”,“映月”又在入口兩門額以寓意書題“耕讀家風”4字,結構別出心裁,獨具一格。
大院為“十八間”的中心所在,前墻居中開大門,大門與前廳相連。左右兩側開邊門,與走廊相通。前墻是“十八間”的真正臉面所在,門額,檐下等處的磚雕不厭其煩,白粉墻,小青瓦,又頭墻。構成高低錯落古樸清新的基本特色。
大院內部格局為:中軸線上為前廳。后堂,也有的是前前加左右堂。前廳為過廳,后堂中間擴大作半開敞式,居中作中堂布置,四周為臥室。面寬3間,進課一間。加上廳堂兩側共18間,兩廂沿庭院各設走廊,成“井”字形貫穿全院。
伙房在后堂之后,為井樓式建構,平面呈缺口形,沿后堂后墻設小天井。三面布置灶間,飼養間,雜間,從設計上完全以實用角度考慮,一切從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