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園林是一種綜合性的空間藝術,包括建筑、假山、水景、花木、陳設、裝修、匾聯、借景等諸多環(huán)節(jié),其中最復雜的一項是堆疊假山,以此模擬自然界的真山,追求“以假亂真”的效果。古人評價一座園林的景致優(yōu)劣,大半要看是否擁有精致的假山。
蘇州獅子林假山
假山主要用土和石堆筑而成,而石頭又分為湖石、黃石、青石、英石、礁石等不同種類,各有特色。歷史上園林假山的風格經過好幾次轉換,上古、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多見氣勢雄偉的大型土山,隋唐、兩宋、元明時期流行具體而微的小型石峰,明末清初出現以局部代整體、仿大山之余脈的平岡小坂,清代中葉又盛行復雜多變、洞穴幽深的石假山。除此之外,中國園林還經常以山石來模仿獅子的造型,算是另辟蹊徑的特殊手法。
黃山獅子峰
獅子是一種大型貓科動物,形象威猛,中國本土并不出產,但從西漢開始就不斷有外國進貢,大多豢養(yǎng)在皇家園林中。中國人視獅子為辟邪神獸,以獅子為原型的石雕和各種圖案遍布天下,隨處可見。自然界一些形態(tài)略似獅子的山峰往往被命名為“獅子峰”,成為風景名勝,例如黃山、九華山、嶗山、縉云山等地都有獅子峰,或立或臥,氣概不凡,引人遐想。
在園林所用的各種山石中,以“瘦皺漏透”見長的太湖石與動物的形象最為接近,唐代白居易《太湖石記》稱它們“如虬如鳳,若跧若動,將翔將踴;如鬼如獸,若行若驟,將攫將斗”,極富動感。元朝末年,高僧天如維則禪師及其弟子在蘇州城內東北隅修筑了一座菩提正宗寺,寺旁造園,搜集了許多形如獅子的太湖石,因此起名叫“獅子林”——“林”字形容數量多,同時含有“佛寺叢林”的意思。相傳文殊菩薩的坐騎就是一頭獅子,佛經中常以獅子象征修行“勇猛精進”,又有“獅子吼”可破除迷障的說法,可見園名本身富有佛學意蘊。另外維則的師傅中峰明本曾經在浙江天目山獅子巖修行,以“獅子”為園名可以進一步表示其法統之源。
明代徐賁繪《獅子林圖·獅子峰》摹本
獅子林所擁有的諸多石峰中,最著名的是一尊“獅子峰”,如蹲似舞,神氣十足,被明初姚廣孝贊為:“踞地似揚威,昂藏渾欲吼。猛虎見還猜,妖狐寧敢走。”不過嚴格說來,這類山石其實只是稍具其形而已,并非真的很像,需要觀賞者有一定的想象力才能看出端倪。
到了清朝中葉,造園風氣大變,崇尚更加繁復的疊山技藝,不滿足于豎立形如獅子的單塊奇石,而是講究以多塊石料組合拼疊出更具象的獅山造型,甚至出現“九獅峰”這樣的奇異景致。《揚州畫舫錄》記載乾隆年間淮安有一位董道士,擅長壘“九獅山”,名重一時。
這股風氣一直延續(xù)到晚清、民國時期,江南、嶺南等地的私家園林中,至今仍可見到各種酷似獅子的假山。
蘇州獅子林九獅峰
蘇州獅子林小獅山
蘇州獅子林小方廳北側的庭院中用若干湖石堆疊了一座九獅峰,從不同角度看去,依稀可見九頭獅子匯聚一體,大小不一,姿態(tài)各異。民國時期貝氏重修獅子林,在立雪堂前用山石拼了一頭小獅子,昂首翹尾,憨態(tài)可掬,深受小朋友的喜愛。
無錫寄暢園九獅臺
無錫寄暢園近代重修時,在南部增建了一個九獅臺,與原有的八音澗相對,同樣大致可以看出九頭獅子的身影,或張牙舞爪,或昂首直立,或安靜蹲伏。上海豫園有一座臨水的九獅軒,也因旁邊的疊石而得名。
清代鹽商汪氏在淮安河下鎮(zhèn)造了一座九獅園,園中假山“巖壑玲瓏,中有九孔”,相傳是清初大藝術家李漁的手筆。本地退休官宦程易的寓園中有一尊獅子石,“盤空矗立”,同樣很有名氣。
揚州小盤谷是一座以假山著稱的園林,其主景以小塊太湖石堆砌而成,主峰高度超過9米,如立體山水長卷畫,又如群獅盤旋出沒,被稱為“九獅圖”,可惜后來頹敗,整修后不復舊觀。文獻記載,揚州片石山房“園以湖石勝,石為獅九”,另一名園卷石洞天“以舊制臨水太湖石山,搜巖剔穴為九獅形”,都是典型的例證。
寧波天一閣“九獅石”之一
寧波天一閣是明代范氏所建的藏書樓,名滿天下。清代在閣前庭園堆筑假山,點綴“九獅一象”,九頭玲瓏精巧的獅子散居池邊,掩映在香樟翠竹之間,與端莊素雅的樓閣相映成趣。
東莞可園“獅子上樓臺”假山
嶺南園林對獅子假山的喜愛程度超過江南。東莞可園中央位置的大假山以珊瑚礁疊成獅子造型,附設樓梯,可攀爬至旁邊一座敞軒的屋頂平臺上,號稱“獅子上樓臺”。假山上種植藤草,披散四垂,一如雄獅的鬃毛,看上去有點滑稽——如果再柔順一點,倒是可以給洗發(fā)水做廣告。
順德清暉園獅山
順德清暉園中也有一處獅山,純以英德所產的英石疊成,表現為一大兩小三只獅子的形象,大獅威武挺拔,小獅活潑可愛,不但頭、身、四肢輪廓清晰,而且眼睛、鼻子、嘴巴等等細節(jié)也歷歷可辨,幾乎可與石雕獅子相媲美。
莫伯治先生繪廣州某園“獅子滾繡球”假山
建筑大師莫伯治先生發(fā)現嶺南園林假山有一種特殊的“包鑲”手法:先以鐵筋連接大塊頑石形成內骨,然后在外面用帶有紋理的英石片包貼,可以構成任何形態(tài)的石景。在廣州逢源大街的一座宅園中,就有一組用“包鑲”之法制成的“獅子滾繡球”假山,主峰宛如雄獅回首,下臨山洞,東西兩側的劈峰分別代表獅子的肢爪和繡球。
相比其他假山來說,這些獅山帶有明顯的雕塑傾向,被正統的文人學者斥為“瑣碎”“流俗”,但別有一種鮮活靈動、栩栩如生的氣息,倒也不可一概否定。經過時光的洗禮,現存古典園林中的獅山數量不算太多,卻爭奇斗艷,各擅勝場——如果聯合起來搞一場“獅王爭霸賽”,一定很好玩。
清代丁觀鵬繪《乾隆帝洗象圖》
中國古代帝王中,乾隆皇帝最有獅子情結。當年他祖父康熙駐蹕熱河避暑山莊,曾經在周圍營造了幾座花園,分別賜給幾個年長的兒子,他父親雍正以皇四子的身份得到了獅子園。這座獅子園位于獅子嶺下,規(guī)模不小,民間傳說乾隆本人就出生在園中的草房,對此園頗有感情,對園外的獅子嶺也很熟悉。同時,乾隆崇信佛教,自比文殊菩薩,曾令宮廷畫師丁觀鵬仿明代丁云鵬繪了一幅《洗象圖》,把自己畫成文殊的形象,畫面上也出現一頭小獅子。后來乾隆得到一幅署名元代大畫家倪瓚的《獅子林圖》,愛不釋手。他南巡期間幾次去蘇州獅子林游玩,對其中的假山大為欣賞,還下旨在圓明園和避暑山莊中分別仿建了一座獅子林,并征召江南匠師堆疊假山。
但是乾隆并沒有刻意去訪求形似獅子的奇石,更沒有讓人去堆疊九獅峰。縱觀全國,可以發(fā)現南方園林更熱衷于以假山石峰來摹擬獅子,而北方園林卻很少出現類似的景象,僅《道咸宦海見聞錄》記載北京外城汪氏園“對廳有怪石數塊,如虎踞獅狀,又如老人狂士,欹側不起,不知何人手跡。”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北方相對缺少玲瓏的山石,不易疊成獅山,也可能是南北審美取向不同所導致的結果。無論如何,這場古典園林中“獅王爭霸”已經足夠精彩,為我們游賞園林提供了更多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