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文人必有兩個世界,一是置身所處的現世,另一個是精神上的后花園。
一卷湘簾,一山屏風,便可以讓文人暫時逃離紛擾塵世,在其中吟詠風雪,眠云夢月。
與文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家居用具,在極大程度上扮演著“造境”的角色。
文人家具之古今面面觀
文人家具,溯本逐源,興盛于明。明代文人文震亨所著《長物志》中,專門以數章著墨文人家具。
名士王士性在《廣志繹》也講道:”姑蘇人聰慧好古,亦善仿古法為之……又如齋頭清玩,幾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為尚。尚古樸不尚雕鏤。即物有雕鏤,亦皆商、周、秦漢之式。海內僻遠,皆效尤之,此亦嘉、隆、萬三朝,始盛。”
由此可見,明時文人對家居器物之追求達到了極致。
明代文人家具為何興盛,與當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及手工藝的日臻成熟有關。在筆者能查詢到的現存史料中,營昭的《格古要論》、文震亨的《長物志》、高濂所著的《遵生八箋》等書籍,都不同程度地描繪了當時文人家居用具。通過典籍的描述,不難看出,明代文人對坐臥起居用具的關注:講究設計“精雅”、強調“閑適”和“隨遇而安”。
那么,究竟何為文人家具?浩繁典籍中并未對此有過定論。然而,文震亨《長物志》中在區分方桌和八仙桌功用時中有這么一段話,或可視為文人家具的定義:“方桌舊漆者為最佳宜,須取極方大古樸,列坐可十數人者,以供展玩書畫,若近制八仙等式,僅可供宴集,非雅器也。”
簡而言之,文人家具與一般用具不同之處就在于:文人家具在很大層面上以取悅文人之精神為主要目的,其具體實用功能相對淡化。而日常生活所用的家居器具主要以滿足戶主實際需求為主。
新時代文人家居之趨勢:清貴簡約自然復古
美學大家宗白華先生把古代家具分為兩大派別:滿眼雕繪和出水芙蓉。
無庸置疑,文人更屬意于古樸和自然、不尚雕飾、猶如“出水芙蓉”的獨特風格。此類文人家具之精髓在于其線條與造型,強調神形兼備,不過度渲染工藝和材質。
可惜的是,自雍正后期始,文人家具開始走下坡路。到乾隆時期,家具基本無一不雕。盡管乾隆時期雕繪工藝達到了中國工藝史上的巔峰,但與充滿自然意趣、淡泊境界的文人家具相比,的確多了一分繁復,少了一分本真。
當下,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物質的豐裕富足,文人心中暗藏的復古情結,讓文人家具復興有了可能。
遺憾的是,縱觀市面上的文人家具,仿古者眾多,縱使有古意,也難有古趣。仿古拘于古,這是大多數文人家具在設計與制作上難以突破的瓶頸。
與舊時代文人不同,新時代文人生活節奏快,面臨著諸多壓力。
琴、棋、書、畫、詩、酒、茶、花、香這些雅好在當下無法找到載體。
新時代文人應當有別于舊時代文人。
舊時代文人多半給人一種“迂”、“癡”、“潦倒”的印象。新時代文人應當清貴,豁達,歷練,品位脫俗。
“清貴簡約”、“自然復古”的創作理念,既能讓文人擺脫“文縐縐”、“遁世出塵”的腔調,又能讓家居環境顯得自然協調,古意古趣橫生。
讓一幾一榻也能盡顯文人的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