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十年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從傳統物質形態看,我國的傳統村落無疑已發生很多改變,不少村落傳統的人工物質性形態甚至已基本消失,但從非物質層面看,很多村落的傳統風俗、禮儀、習慣等還相當濃郁,部分地方某些方面甚至有一定程度的強化(如續修家譜、族譜,修祠堂)。
這是因為,村落傳統文化的繼承本是無意識的、不可避免的。在新的鄉村振興背景下,主動地、有意識地保護傳統村落文化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些意義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如下諸方面:
(一)更多地保存鄉村傳統記憶
我國絕大部分鄉村聚落都有相當長的發展歷史,受到傳統文化的長期洗禮。在農耕文明傳承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傳統村落,必定凝結著獨具特色的鄉村歷史記憶,例如當地的風俗習慣、傳統建筑藝術和村落空間格局,以及村落與周邊自然環境的和諧關系,等等。
這些歷史遺存、傳統與記憶,是活著的文化遺產,反映著中國農耕文明的豐富內涵與進步歷程,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精髓和獨特記憶。它們既是構成鄉村居民文化記憶的主要方面,也是鄉村居民社會凝聚力的關鍵內容,具有重要的現實社會文化意義和一定的歷史、藝術、科學、社會等學術研究價值。
今天,隨著大量村落人口不斷遷出,傳統村落的節慶、風俗、飲食、手藝等等逐漸失去傳承的土壤;同時,隨著外來城市文化的強勢滲透,一些鄉村的傳統文化已出現異化,村民過去的樸素鄉情也日趨瓦解。這樣,如何讓更多的鄉村傳統記憶得到保存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
(二)更好地弘揚鄉村優良文化
傳統村落是一個天然的鄉村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內,由于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長期互動,往往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村落文化,并很大程度上規范著人、自然與社會的基本關系結構,維系著人們日常的生產和生活秩序。這些生產和生活秩序實際上催生了特定傳統村落的物質性實體、精神性和制度性集體意識,也就是鄉村傳統文化。
這些傳統文化,既有很多自然、淳樸、積極、有益的內容,也有部分迷信、消極因素(如求神拜仙、重男輕女)。因此,如何在保存鄉村傳統記憶的基礎上,采取合適的方式進一步弘揚鄉村優良文化,改造、汰除鄉村落后文化,保持鄉村文化特色,是推動當代鄉村社會進步的重要內容。
(三)更大地助力鄉村經濟發展
之所以要保存、弘揚村落傳統文化,是因為傳統村落所具有的特色街巷、傳統建筑和節慶、風俗、飲食、手藝等,都是屬于有價值的文化資源。保護傳統村落就是保護傳統村落的獨特價值。
現存中國傳統村落的大部分,位于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閉塞、偏遠區域,這些地方雖然自然環境大多宜人,但村落民居破舊、危險,常住人口減少,基礎設施缺乏,對外聯系不便,產業活動單調,鄉村經濟缺少持久的推力與活力。
合理利用村落傳統文化資源,適度開發鄉村景觀,設法吸引外地游客,豐富鄉村產業類型,無疑有利于增加鄉村居民收入,維持乃至激發鄉村經濟活力,鞏固鄉村脫貧成果,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
這些意義的存在,無疑體現了傳統村落保護所具有的重要的無可替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