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慶寺,位于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紫云山山腰低凹區域,整個寺廟占地面積約1650m2,其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距今已超千年),后明、清兩代均有修繕。
(崇慶寺山門,圖片來自網絡)
崇慶寺方位為坐北朝南,東、西、北三面均環山,猶如屏障,寺廟南側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崇慶寺北靠紫云山龍脈,左右有護山,形成北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守衛之勢。寺廟范圍相對緊湊,中軸線前端為天王殿、千佛殿位于中軸線居中位置,其左右兩側則為三大士殿和臥佛殿相伴,千佛殿西北角布置有地藏殿,西南角則布置有邑子孤長者殿,東南角為伽藍神關帝殿。1996年11月20日,崇慶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殿是崇慶寺內的主殿,與寺廟初建時期相同,殿內四周墻壁區域原來塑有千尊坐佛,大殿名稱也由此而得,可惜的是坐佛現已大部分損毀,僅留存西壁一隅,后世已無法目睹初塑時的盛況。千佛殿面闊和進深都是三間,屋頂為單檐歇山頂形制,屋脊的琉璃裝飾為清朝咸豐年間更制,而其的結構主體構件,如柱、額枋、鋪作、椽子、槫木均為宋代原物,實為難得,其被贊譽為“北宋早期小型歇山頂木構建筑的典范之作”;大殿前檐當心間位置設置板門,兩次間設置破子欞窗。
(崇慶寺千佛殿外觀,圖片來自網絡)
千佛殿內佛壇空間寬大,占到了大殿內面積的一半,疑似是遵從唐代殿堂大佛壇的形制,而殿內的七尊塑像正是我們今天要講述的主角,它們分別是釋迦佛像、文殊菩薩像、普賢菩薩像、文殊背面觀音像、普賢背面觀音像、扇面墻背面觀音像和鐵佛像(其中釋迦佛像、扇面墻背面觀音像、鐵佛像疑似為明代重塑,其余均確定為宋塑)。
釋迦佛像
釋迦佛像位于壇上中心位置,結跏趺坐于規格較高的束腰須彌蓮臺之上;釋迦佛像頭梳螺髻,身披通肩袈裟,胸膛袒露,一軟帶打結于腹前,佛祖左手撫膝,右手微舉,并作說法印;佛像面容圓潤,長眉彎曲,且外角略向下撇,雙目微微下視,鼻梁高挺,但下巴相對微縮,嘴角稍作收回,通過這一列面部細節的刻畫,讓佛祖面容呈現出慈祥的姿態。仔細觀察佛祖的造型特征,其和佛祖兩側相對而立的兩尊宋代菩薩像風格迥異,推測可能是經明代重塑;佛祖后面的背光也是由明代重新塑鑄,其上部較為寬大,比例較不均衡,且其花卉圖案也并非是宋代風格。
(殿內佛像,圖片來自網絡)
文殊菩薩像、普賢菩薩像
釋迦佛兩側前隅塑文殊、普賢二菩薩結跏趺對向而坐。兩位菩薩像的基座都是六邊形束腰須彌式,座上放置仰蓮平臺;兩位菩薩端坐于臺座之上,頭梳高髻,且佩戴了花冠作為裝飾,肩披錦帛,佩戴瓔珞,胸膛袒露,下身著裙裾,和釋迦佛一樣,其腹前有一軟帶扣結;再看手部姿勢,文殊菩隆右手上舉,手指微微彎曲,左手靠下,手指相對舒展,推測原本手中應該托有如意寶瓶,可惜現在已缺失;普賢菩薩則左手靠上,手指微微彎曲,右手靠下,其中中指和無名指微曲,推測原本手中應該托有經卷,可惜同樣已缺失。從身形比例來看,兩位菩薩都身姿挺拔,腰部瘦長,而面相偏短,菩薩面部盈潤,眉眼清秀,額頭上的髪髻偏前,鼻梁高聳,雙目下視,嘴角收回,同樣通過這一系列的細節刻畫,讓菩薩姿態端莊、嫻靜、飄逸。
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的背光后側均懸塑一尊觀音菩薩,菩薩面容清秀,面相俊雅,神色寧靜,面容盈潤,花冠、瓔珞、飄帶和服飾均富麗得體;其中文殊菩薩背面的觀音像有所損壞,不甚完美,但普賢菩薩背面的觀音像則基本完好;由于背光后面的觀音像較少受到后世的二次涂抹裝飾,所以宋塑風韻顯著;值得注意的是,文殊、普賢二菩薩背光后面的觀音像懸塑在中國現存古建筑塑像遺存中尚屬孤立,這使得這兩尊宋塑顯得尤為難得。
扇面墻背面觀音像
大殿的背面塑有一尊千手觀音像,但目前寺廟不對外開放展示,根據其造型來看,應該是明代作品,且帶有密宗造型的遺風。和正面的四尊塑像不同的是,此尊塑像表現出更多細部的柔美,這在明代塑像中是不多見的。
鐵佛像
在釋迦佛像正前方的佛壇中心位置,塑有一小型鐵佛坐像,從其手印觀察得知此尊應該是阿彌陀佛像,根據下部鑄造銘文“明嘉靖六年造”可知,此尊鐵佛像后加于明代。鐵佛造型和釋迦佛像、文殊、普賢菩薩像相似,應該是同一時間重修或者相互仿造修建的。
(殿內阿彌陀佛像,圖片來自網絡)
綜合來看,崇慶寺千佛殿彩塑,特征鮮明、造型精妙,在塑像寫實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部分精神內涵的刻畫;只是可惜的是,殿內留存的宋代彩塑,經過后世的重新裝飾,初塑時的風韻已經有所折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