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遺產和特色文化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寶貴財富,是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提升影響力的重要資源。我國此次入選的7個鄉村在地域、文化、發展模式上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充分勾勒出中國鄉村旅游發展成就的結構圖。它們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民俗活動,展現了中國鄉村振興的多樣性與活力。本文將深入剖析這些鄉村如何借助“文化遺產+特色文化”,實現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為鄉村文旅發展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一·云南阿者科村
阿者科村坐落于海拔1800多米、擁有1200年歷史的世界文化遺產紅河哈尼梯田核心區。哀牢山頂、梯田云海深處,阿者科村51棟掛牌保護的哈尼族傳統民居建筑——蘑菇房高低錯落,青石古道相連,形成了獨特“云上梯田人家”村落景觀。千百年來,哈尼族探索保留由森林、水系、村寨、梯田“四素同構”的生態環境資源利用方式,與自然共生創造延續獨特的哈尼文化和農耕文化。
(圖片:阿者科村丨來源:元陽縣委宣傳部)
文旅融合煥發梯田上古老村落的新活力。依托自然風光、古村落民居和獨特生產生活方式,阿者科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將“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要素與當地特色景觀、民居、民間藝術、傳統工藝有機結合,主客共享、居游同樂。2019年2月運營以來,阿者科村已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18.8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494.1萬元。
創新運維以旅興村激發村民內生動力。阿者科村依托世界文化遺產“紅河哈尼梯田元陽核心區”和第三批國家級傳統村落優勢,實施“阿者科計劃”,通過全體村民參與的“內源式村集體主導”發展模式,以綠水青山為形,以鄉愁鄉韻為魂,發展鄉村旅游,盤活了村莊資源,帶動了群眾增收,促進了農耕文化傳承,實現了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隨著鄉村旅游的不斷發展,阿者科村走出了一條文化遺產與經濟社會共生共榮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提供了可供參考的經驗價值。
二·福建官洋村
官洋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九龍江西溪上游,悠長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樓、靈山碧水構成了生態官洋的優美景觀。官洋村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是土樓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的“大觀園”,土樓山歌、客家傳統工藝等代代相傳。
(圖片:官洋村丨來源:清新福建)
活化利用,旅游激活傳統文化時代生命力。2008年“福建土樓”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官洋村通過活化利用改善土樓內部環境和使用空間,添加公共空間與休閑業態,土樓民宿、土樓農家樂等旅游新業態逐漸興起,主客共享。與土樓密切相關的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通過土樓音樂秀、畫舫船水舞表演、水幕電影等創新表現煥發新的生命力。在逛古村、住土樓、過民俗、嘗美食的體驗中,土樓與客家文化不斷被感受、理解、傳播。
主客共享,鄉村成為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沃土。鄉村旅游、生態旅游發展有效帶動官洋村住宿、餐飲、商貿、藝術創作、生態農業等產業的發展,帶動農副產品、土特產品、手工藝品供銷兩旺,吸引眾多青年返鄉創業、來鄉就業,帶領村民走上共同致富之路。一批批旅游新業態應運而生,一批批“新土樓人”扎根于此,官洋村正在產業融合和城鄉融合中實現鄉村振興的藍圖。
三·湖南十八洞村
十八洞村坐落在湖南湘西武陵山腹地,是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村中有十八個溶洞而得名。十八洞村自然與人文交相輝映,山林青蔥,澗水幽碧,苗族、土家族、漢族交融共生,傳統建筑布局錯落有致,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苗族趕秋”傳承有序。
(圖片:十八洞村丨來源:文旅湖南)
十八洞村是“精準扶貧”首倡地,也是觀察中國式現代化鄉村發展的窗口。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重要理念。十八洞村依托獨特的原生態資源,盤活閑置資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把山、水、林、田、溪、洞等旅游資源轉化成可供游客觀賞和體驗的旅游產品,為農民帶來了資源性收入,實現了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探索出一條可復制、可借鑒的旅游助力鄉村脫貧之路。
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十八洞村深耕人文沃土,在保留古苗寨風格基礎上,修繕苗族古民居,修葺古驛道,增設苗繡體驗館、農家樂和苗寨民宿等文化體驗業態,開展過苗年、吉客節、攔門酒等眾多主客共享的民俗活動,游客與村民相互尊重、平等交流,促進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與幸福共享。文旅融合激發鄉村發展新動能,十八洞村正向世界展示中國鄉村振興新圖景,并為全球減貧事業和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方案和力量。
四·四川桃坪村
桃坪村位于青藏高原東部、岷江上游雜谷腦河畔的高山峽谷間,是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核心區、茶馬古道的重要節點。桃坪村擁有2000多年歷史,以其獨特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吸引著世人的目光。
文物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富集,見人見物見生活。桃坪羌寨擁有2000多年歷史,是羌族聚居區,以其迷宮般的古建筑群,被譽為“羌族建筑藝術的活化石”,地下水網、魚脊背碉樓等景點令人贊嘆不已。當地居民能歌善舞,心靈手巧,每逢節慶,盛裝打扮聚集在桃坪羌寨,賽歌賽舞歡度節日,悠揚的“花兒納吉”、熱鬧的“羌族莎朗”、神秘的“釋比絕技”、古老的“羊皮鼓舞”等輪番上演。隨著生活水平和環境的提升,這些技藝不斷以新的表現形式豐富著生活,展現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
發展特色鄉村旅游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秉持保護與開發并重,桃坪村充分挖掘自然與文化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特色鮮明的人文景觀、民俗風情,吸引國內外游客住寨子、品美食、賞民俗。碉樓營造、羌繡等傳統工藝衍生的研學產品和文創成為熱門業態,廣受游客歡迎。當下,桃坪村以桃坪羌寨景區為核心,不斷深化現代農業與旅游業的融合,致力于構建一個集農業采摘體驗、民族文化觀光體驗、休閑康養度假等多功能于一體的“農文旅融合”體系,特色鄉村旅游成為桃坪村多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動力。
(圖片:桃坪村丨來源:四川交通廣播)
五·安徽小崗村
小崗村位于淮河中游南岸,中國南北分界線,江淮分水嶺之上,歷史悠久,文化豐厚,鳳畫、鳳陽花鼓、鳳陽民歌等傳承有序。小崗村是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大包干”拉開農村改革序幕,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的精神深深印入小崗村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基因中。
(圖片:安徽小崗村丨來源:四川交通廣播)
與時代同行,文旅助力跨進“富裕門”。小崗村持續擦亮“改革村”品牌,堅持生態優先,近年來大力發掘傳統文化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建立“大包干”紀念館、沈浩同志先進事跡陳列館,向國內外游客述說中國農村改革的艱苦歷程與改革開放40余年來中國社會發生的巨大變遷。小崗品牌帶火鄉村旅游,2023年小崗村累計接待游客5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5億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900元,較2016年增長116%。
與改革同頻,產業融合激發鄉村發展活力。小崗村圍繞“旅游+”,打小崗牌、搭文化臺、唱經濟戲,做發展文章。緊扣文化旅游資源和市場消費需求,深入推進農文旅融合,鼓勵村民參與旅游發展,因地制宜發展研學、開辦鄉村民宿。目前,小崗村培育旅游企業17家,有商鋪、農家樂80家,全村一半村民從事旅游相關工作,同時也吸引了一大批大學生返鄉創業、建設家鄉。改革開放精神融入發展血脈,文旅產業持續催生發展活力,小崗村不斷彰顯著當代中國鄉村的精氣神。
六·浙江溪頭村
溪頭村位于中國長三角西南部,地處甌江、閩江、錢塘江三江源頭,1400余年的悠久歷史造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龍泉青瓷,葆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活態古龍窯群,木偶戲、點茶、黃粿制作等傳統文化世代相傳。近年來,溪頭村聚焦文化傳承、生態保護、旅游發展和民生改善,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逐漸成長為一個充滿活力的旅游村。
(圖片:溪頭村丨來源:寶溪鄉人民政府)
古韻悠長,文化遺產成為旅游發展新動能。作為“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傳承地,溪頭村有世界上最大的古龍窯建筑群。溪頭村依托青瓷文化,對古龍窯進行精心修復,以“文化激活+產業帶動+專業運營”模式,建立“不滅窯火”共富工坊,打造開窯儀式觀演、非遺技藝體驗等場景,每年舉辦50余場“不滅窯火”龍泉青瓷傳統龍窯燒制體驗活動。通過盤活閑置資源、跨區域聯動合作等方式,共富工坊開發傳統工藝體驗、休閑觀光、研學教育、農家樂(民宿)等新業態,打造瓷源文化傳承空間、現代藝術創作基地、瓷藝特色文化節慶、龍窯文化演藝品牌。同時,溪頭村還原生態河床,恢復花街古道等30多個鄉愁場景,讓人們再度看見百年前的古村風貌。
文旅融合發展為鄉村注入了活力,也帶來了高人氣。截至目前,溪頭村累計開展“不滅窯火”“溪游尋瓷記”“全國鄉村春晚大集”“環浙騎游天空越野賽”等特色活動200余場,年均接待游客20萬人次。2023年累計帶動就業460余人,人均年增收達2.1萬元。隨著文旅深度融合,溪頭村吸引國內外游客廣泛關注和深度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通過小山村跨越了國界,為世界人民所共享。
七·山東煙墩角村
煙墩角村位于山東半島東海岸,依山傍海,這里生態環境優渥,是亞洲最大的天鵝越冬棲息地。煙墩角村歷史文化深厚,是古代的軍事防御基地,有沿海傳統民居——海草房,是漁家秧歌、海草房營造技藝等的活態傳承與發展之地。
(圖片:煙墩角村丨來源:榮成文旅)
煙墩角村的海草房以石為墻、海草為頂,冬暖夏涼,百年不腐,被稱為“活的中國生態建筑標本”。2005年起,煙墩角村將海草房民居院落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將文化保護寫進村規民約,對海草房進行維護性搶修和保護性開發,漁家民宿、海草咖啡、漁家美食等旅游業態逐漸興起。目前煙墩角村已經擁有海草房民宿和漁家樂70多家,60%以上的村民干起了旅游業。沿海地區村民與海洋環境互動共生,以煙墩角村海草房等為代表的文化傳承推動獨特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身份與鄉村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煥新,譜寫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的時代篇章。
文旅融合是助力鄉村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202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提出實施鄉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各地積極落實意見要求,全面推進鄉村旅游與相關產業融合,環境美、產業旺、文化興的和美鄉村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