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的舊城區,有一座承載著千年歷史與文化的古剎——崇福寺。它不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是中國現存遼金三大佛寺之一,被譽為“金代藝術寶庫”——崇福寺。
崇福寺,古名林衙院,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東大街北側。占地面積23400平方米。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由鄂國公尉遲敬德奉敕監造。
▲崇福寺(圖源朔州崇福寺官微,僅用于學習交流)
建筑格局
崇福寺坐北朝南,規模宏大,其主要建筑位于寺院中軸線上,在平面軸線上沿南北縱向延伸,是一座殿閣群居的古寺廟。崇福寺前后五進院落,中軸線上依次排列有山門、金剛殿(天王殿)、千佛閣、三寶殿、彌陀殿和觀音殿。東西兩側從前至后有鐘樓、鼓樓、文殊堂(西配殿)和地藏殿(東配殿)。
主要建筑
觀音殿
觀音殿位居寺之最后,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六架椽,殿前有月臺。單檐歇山頂。檐下斗拱六鋪作單抄雙下昂計心造,耍頭砍成批竹昂式,古樸簡潔。明次間皆裝隔扇、無窗。殿內梁架為四椽栿對乳栿前后用三柱,前槽金柱全部減去,增大了空間。為了減輕荷載,四椽栿跨度增大至10米,平梁上和平梁前端施通長的人字叉手,將前槽上部荷載傳遞到前后檐柱上。這一結構上的大膽創新,反映了建筑技術上的獨具匠心。
彌陀殿
崇福寺內主體建筑彌陀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八架椽,單檐歇山頂,坐落于高2.5米的臺基上,殿前月臺寬敞,廣及五間。殿頂三彩琉璃剪邊,兩只鴟吻高大雄健,立于正脊兩端,造型古雅。檐下四周斗拱龐大雄壯,為七鋪作雙抄雙下昂,斗拱后尾挑承在殿內乳栿和丁栿下。前檐柱頭與后檐補間鋪作上除施華拱外,左右各出45度斜拱,充分顯現出金代建筑使用斜拱的特點。殿內柱網設置,為了擴大殿內空間,減去當心間兩柱。殿內梁架徹上明造,分內槽與外槽兩部分。除四周乳栿和丁栿外,居中的四椽栿前端置于大內額上,額枋為較大的復梁式結構,分作上下兩層,其間用斜材支托,類似叉手,構造之法近似人字柁架的作用。
▲彌陀殿(圖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僅用于學習交流)
彌陀殿的匾額、塑像、壁畫、雕花門窗、琉璃脊飾更被譽為“金代五絕”,歷經歲月的洗禮,依然保存完好。
一絕在殿頂,上有兩個形制相同的琉璃武士,乃金代原物,高1.5米,近似真人,是中國遼金建筑中最高、最大的脊剎琉璃武士,其造型與工藝精湛,色彩艷麗,堪稱上乘佳品。
二絕則為隔扇門窗,上面雕琢有玲瓏古樸的窗花,圖案樣式有錢紋形、雪花紋、菱花紋、蓮花紋、椒眼等共15種,雕工極佳。
三絕在殿前檐當中,高懸“彌陀殿”豎匾一方,字體秀麗,筆力剛勁。匾是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遺物,也是遼金最大的華冊式牌匾,高4.2米,寬2.7米,每個字徑0.9米。
四絕為殿內塑像。走入大殿內,佛臺即映入眼簾,共有九尊圣像,均為金代原物,中為彌陀佛,左為觀世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佛教稱為“西方三圣”。主佛身后的背光屏,是我國唯一保存下來遼金時期最大、最特別、最精致、最完美的一塊,高14米。
▲塑像背光(圖源朔州崇福寺官微,僅用于學習交流)
第五絕則是壁畫藝術,現存的金代壁畫有327平方米,東西兩壁面積最大。整幅壁畫設色以朱紅、石綠為主,間以使用黃、白、藍、赭等色,著以瀝粉貼金,更添富麗感,畫面氣勢宏偉,圖案莊嚴,畫藝工整,線條有力,是一幅難得的金代佛傳水陸畫卷。
紅墻青磚,寶殿金閣,彩塑壁畫,晨鐘暮鼓……這不僅是善男信女虔誠拜謁的朝圣之地,更是鑲嵌在塞外朔州的藝術明珠。作為全國遼金三大佛寺之一的崇福寺,無論是在建筑、雕塑、繪畫還是奉佛領域,都彰顯出朔州宗教文化歷史的厚重與博大。這座見證了朔州千年歷史的古寺廟,帶給人們深刻的佛教文化影響,引領人們探尋古剎的古樸與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