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遼金建筑,粗大的斗拱用材,往往最先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幾乎同時期出現在宋朝的施工守則《營造法式》中制定的用材等級,與各地遼代遺構的用材規律相差無幾。由此可見,遼宋的建筑都是在繼承唐代較為成熟的建筑技術之后發展的。
那么造就遼宋建筑技術差異的原因,可以推測為地域環境和民族審美情趣的差異。通過現存的遼金以及宋代遺構的對比,加上幾代建筑學者對《營造法式》一書的研究,學界公認的遼金建筑的技術特色主要有:建筑單體平面中采用的減柱移柱法,建筑結構中大跨度梁的使用,以及斜拱斜昂的技術使用。
在遼金遺構的寺院建筑的單體平面,尤其是大殿的平面采用減柱或者移柱造的實例非常之多。減去殿內的若干金柱或者向后移動前排金柱,其目的是獲得更大的佛壇前的空間以及避免柱列遮擋禮佛視線。金代殿堂中被稱作大額的大跨度梁的使用,使得梁下金柱的有無與位置更加靈活,以致于金代遺構無一例外都使用了減柱造或者移柱造。
這種調整佛殿內部空間的手法,在宋代《營造法式》中完全沒有記載,在宋式的建筑實例中也十分罕見,可以確定為是遼金建筑的獨特手法。推測是由于遼金時期統治階級,親佛崇佛,動輒舉辦大型法會對殿內大空間的追求升級,于是采取了減柱造或移柱造以擴大佛壇前的禮佛空間。
此外,斜拱斜昂是遼金建筑的一大創新,不同于普通斗拱的出拱與梁枋成垂直方向,迄今為止在遼金遺構中發現了與梁枋成45度或60度的斜拱或斜昂,如獨樂寺觀音閣、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的45度斜拱,崇福寺彌陀殿的45度斜拱與斜昂,以及善化寺普賢閣的60度斜拱,還有出現在善化寺三圣殿的極其復雜的三重斜拱。
這類型的構件在宋式建筑中并未出現過,《營造法式》中也只字未提,并且除山西境內的一些地區外,這種形式的斗拱在遼金之后基本絕跡。可以說這種構件伴隨遼金王朝的出現而出現,又隨遼金的沒落而銷聲匿跡。由此筆者推測,斜拱是來源于北方游牧民族傳統住居中的某種成角度的支撐構件,結合了中原本來的斗拱做法而最終形成的。這種構件結構作用非常簡捷有效,如建筑立面較大的開間處,宋式建筑往往需要兩朵補間鋪作來支撐,而同等條件下遼金建筑只用一朵斜拱即可勝任。
對崇福寺彌陀殿以及善化寺多處斜拱的配置方式進行考察之后,發現斜拱在遼金建筑中往往具有標示性的含義,比如運用在大殿重要入口的上方,或者用來區分柱頭鋪作與補間鋪作。并且從彌陀殿到三圣殿,可以明顯看出斜拱逐漸繁復化,裝飾性越來越強,以至淡化了其最初直接明了的支撐作用,可以看作是斜拱作為建筑結構構件的退化。這種變化一方面也許與遼金兩朝與游牧生活的漸漸疏遠有關,另一方面,也許是金不斷吞并北宋疆域,使得漢地建筑的影響越來越強烈,最終淘汰了這種民族特色的建筑構件。
另外,遼金建筑技術中許多細微的變遷,如插昂的漸漸推廣,耍頭形式的變化等,都是受宋式影響的明證。所以,遼金建筑受宋式影響的演變過程事實上也可看作一部遼金王朝與宋王朝的技術交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