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是東方最初的一道色。
然而,
我深信青是從《詩經(jīng)》中流淌下來的。
《子衿》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在夜色等待黎明中間,
青在黑白之間的縫隙中萌動、勃發(fā)。
關(guān)于“青”,
《說文解字》里說:
“青,東方色也。木生火,從生丹。”
《考工記》也說:“東方謂之青。”
《釋名》解釋:
“青,生也,象物之生時(shí)色也。”
荀子在《勸學(xué)》中道:
“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
《周禮·秋官·職金》中提到“青”:
“掌凡金玉錫石丹青之戒令。”
青的出現(xiàn),源遠(yuǎn)流長。
南陌高山碧,東方曉氣青。
“青”為天地最初之色,乃東方之天色,
晨起,東方泛白,之后為青,
再由冷到暖,由清微淡遠(yuǎn)至光芒萬丈,
是每日天空的第一抹色彩。
但遠(yuǎn)山長,云山亂,曉山青。
青山綠水,是自然之美,
是萬物復(fù)蘇,百草新生,
欣欣向榮之象,
青,象征著自然,也象征著生命。
《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
“瞻彼巧奧,綠竹青青。”
用“青”字,
來形容草木生長茂盛的樣子。
清明踏青,
乃古時(shí)舊俗,由來已久,
此處“青”,
指春季,亦有生命之意,
據(jù)《禮記·月令》載:
“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
九卿、諸侯、大夫以至,
以迎春東郊。”
可見踏青之俗,
早在西周就已形成。
皇帝攜眾臣,
去郊外賞景迎春。
青,
被自然賦予了時(shí)間的象征,
與自然密切相關(guān)。
雨過天晴云破處,
這般顏色做將來。
宋代陶瓷發(fā)展鼎盛,
名窯層出不窮,
最為稀罕的,應(yīng)屬柴窯,
可惜流傳真品寥寥無幾。
據(jù)記載,柴窯呈天青色,
如晨時(shí)天色,日光初現(xiàn),
色澤靚麗,釉如明鏡,
胎薄如紙,聲色悅耳。
專供皇室,極為珍貴。
也有耀州青瓷、
汝窯青瓷和龍泉青瓷,
質(zhì)地細(xì)膩,
花紋別致,色澤純凈,
遠(yuǎn)觀瓷器整體,
線條明快流暢、造型端莊渾樸。
青色瓷自唐代起,
便因其內(nèi)斂含蓄,
深沉優(yōu)雅之美,
格外受到世人喜愛,
有詩贊曰:
“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云。”
古有四神,
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鎮(zhèn)守四方,代指方向。
青龍是東方的靈獸,
它指代東方,
“東方青氣,屬木,主春季”,
故為四神之首。
而“龍”則是中華民族的圖騰,
象征皇權(quán),
冠以“青”來象征東方之靈獸,
說明了中國人對青色的重視,
以及青色的高貴。
扎染,
是盛于唐宋時(shí)期一種染色工藝,
主要染料來大自然,
是寥藍(lán)、板藍(lán)根、
艾蒿等植物的藍(lán)靛溶液,
經(jīng)過加工染制,然后晾干,
變幻出夢幻的靛藍(lán)
與班駁的白色圖案。
印花效果美輪美奐,
時(shí)而如泛著漣漪的清波,
時(shí)而如波紋滾滾的巨浪,
藍(lán)得濃烈、白的純潔。
蘊(yùn)含著樸拙幽雅的文化韻味。
紛紛青子落紅鹽,
正味森森苦且嚴(yán)。
待得微甘回齒頰,
已輸崖蜜十分甜。
青子,為果名,做橄欖,
可食用、可入藥。
初食有澀口之感,
但再入口回味,可嘗清甜之味,
似“良藥苦口”、“忠言逆耳”一般,
有苦盡甘來之感,是為名貴果品。
青是雅致的,是需要品味的,
青的美不是浮在表面的,
要細(xì)細(xì)體會,
才能讀懂它的美,和它的雅。
青出現(xiàn)在方方面面,它是平淡的,
平淡的或許被忽視,
但它所攜的那份意境,
永不會被有心人所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