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基是三段式格局的下段,是整個建筑的基礎所在,與之配套的還有臺階、欄桿等部分。臺基的出現最早源于木構建筑御潮防水的需求,但隨后成為建筑等級與裝飾的重要內容。
早期臺基為純夯土做法,兩漢時期高等級的臺基外部開始普遍包砌磚石,起到防護與裝飾作用。至南北朝隋唐時期,除普通方形臺基外,還通過吸收佛座造型,發展出了須彌座式臺基。
普通臺基一般以夯土為內芯,外部包砌磚石,華麗者會貼砌各種紋樣的飾面磚。須彌座臺基則多以石材砌筑雕刻,普遍做工精美,是高等級建筑的重要標志。
臺基之上的欄桿早在河姆渡文化中已有發現,起到防護、裝飾的作用。宋代稱為勾欄,通常由豎向的望柱和橫向的尋杖與欄板組成。早期為木制或木石混合,局部使用金屬構件予以加固。至金元之后、大型建筑的須彌座臺基之上多配用雕飾精美的石質欄桿。
漢唐時期
本時期的臺基已較為成熟,如中唐時期的輸林窟第25窟壁畫所繪,臺基多為矩形,裝飾十分華麗,上部四沿與側面均鑲嵌了不同顏色的團花紋方磚,臺階部分亦為花磚包砌。建筑前都的蓮池邊則有欄桿圍繞,主體為木制,纖細輕巧,望柱頂端和構件交接處為金屬裝飾,類似做法仍可見于日本傳統建筑中。欄板上還雕飾有各種欞花紋樣。
兩宋時期
本時期的臺基做法已十分華麗,特別是高等級須彌座尤其突出。完成于北宋初年的正定隆興寺大悲閣須彌座,共十一層,上部雕飾了伎樂天、迦陵頻伽、獸面、人面、團花、仰蓮等。束腰壺門內雕飾伎樂人物,下部為蹲獸和覆蓮。整體造型可謂樣式繁復、做工精美,是國內現存高等級須彌座代表之一。
遼金時期
遼金時期的大型建筑臺基多為方形,外部以磚石包砌,華麗者會在邊緣鑲嵌花磚或石雕。勾欄仍以木結構為主,樣式較為樸素,局部輔以金屬加固,與唐代頗為類似,如圖示繁峙巖山寺金代壁畫所繪。中小型臺基則常用須彌座造型,多見于塔幢、墓室之內,與宋代類似,多施雕飾,頗為華麗。
元明時期
元明時期的高等級臺基開始大量使用須彌座造型,較早期華麗許多。欄桿也多改為耐久的石質欄桿。如圖示明初南京孝陵享殿臺基,為三層石砌須彌座,上立石質欄桿,雕飾精美、氣勢恢宏。普通的磚石包砌做法仍有廣泛使用,如元代永樂宮建筑群中,均為磚石包砌的方形臺基,明初武當山建筑群中亦有大量使用。
北京故宮前三大殿臺基
該臺基創建于明永樂時期,將故宮最重要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集于一體。現今格局保持了初創時的尺度與比例關系,但構件多為歷代修替后的結果。臺基樣式為典型的官式做法,用材均為漢白玉,規模宏大、雕飾精美、比例勻稱,是明清時期皇家建筑臺基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