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村,是一個群山環抱、景色秀美,而又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古村落。自宋末元初,朱家村開山之祖——朱澹建村以來,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
朱家村地處浙皖兩省交界之處,建筑風格深受徽派建筑的影響。位于村中的朱氏宗祠便是典型的明清徽派建筑風格的代表。朱氏宗祠又名“誠正堂”,始建于元代。
原祠于清咸豐年間被大火燒毀,同治年間重修大堂,光緒年間再修前廳,至此朱氏宗祠重建完成。其后百余年,風雨侵蝕,油漆剝落。據祠右《重修朱氏宗祠》可知,幸有臺胞朱三水返鄉助資倡捐,于1989年重修宗祠。
朱氏宗祠坐東朝西,木構建筑,占地面積239.80平方米,面闊三間,分前廳、正廳兩進。
朱氏宗祠一大特色是梁壁上繪有眾多精美畫作,內容廣泛、色彩絢麗。既有“西廂記”等古典戲曲,也有“火燒連環”等歷史故事,還有“風塵三俠”等民間傳說;既有梅、蘭、菊、竹等花卉,亦有龍、虎、驢、蝦等動物。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總共108幅。
2004年1月2日,淳安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宗祠,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場所。淳安朱家村實際為朱熹后代,《紫陽朱氏宗譜(誠正堂集)》序又載:“及宋而婺源文公出,諱熹,字元晦,又曰晦庵……至四世祖澹公,字明志,官拜朝請郎,封樁所檢閱文字,通判贛州,晚年經青溪,歷錦沙,睹茲山明水秀,心甚愛之,遂筑室于茲,而爰居爰處焉。”
淳安朱家村,實際是朱熹的第四世孫朱澹,因厭倦官場,從祖宅徽州婺源遷徙到淳安錦坑源頭。
此后,他興建“天合書舍”,教導子孫課讀農耕,摒棄仕途之事。
朱峰源至今還流傳著民謠:“錦坑源,彎又彎,只出能人不出官。”
近年來,針對祠堂門廳、廂房等部分構件霉爛破損,已再次進行修繕,重修后的朱氏宗祠,煥然一新。
嶄新的祠堂被打造成文化禮堂,結合傳統節慶,舉辦相應民俗活動,從而弘揚民間文化,促進歷史建筑的保護和合理利用,讓宗祠這一傳統而古老的家族文化的象征,重新煥發出新的活力與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