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宋代的紫霄宮,坐落在武當山展旗峰下,這里群峰環繞,松柏幽深,歷來被視為“紫霄福地”。宋代的紫霄宮在“金兵南下”時被毀,明朝永樂十一年(1413年),明成祖朱棣重建武當山,紫霄宮是重點修建宮殿之一,這里也是當時的“國家祈福之地”。
紫霄宮主要建筑有龍虎殿、紫霄殿和父母殿等,其中紫霄殿是紫霄宮的大殿(主殿),也是武當山唯一幸存下來的重檐歇山式木結構殿宇,它建在三層崇臺之上,更顯其宏偉壯觀,氣勢軒然,當年這里只供皇帝朝拜。
紫霄殿內,頂部有藻井,與故宮太和殿類似。殿中供奉著身著帝服的玄天上帝(即真武大帝)外,還有真武大帝老年、中年、青年時期的塑像和文武坐像,兩旁站立著金童玉女、君將等,神態各異,都是明代的藝術珍品。在大殿的左邊,還能看到一根數丈長的杉木,因為在一端輕輕扣擊,另一端可聽到清脆的響聲,所以稱為“響靈杉”,相傳這也是明代的遺物。
在這里游玩,可以多注意下自小大殿的屋脊。屋脊中間有一個“寶瓶”,因為寶瓶沉重高大,由四根鐵索牽制,鐵索的另一頭系在四個小鐵人手中。因為所在的位置,比殿里供奉的主神還高,所以也叫他們“神上神”。
在紫霄宮附近的玉虛巖,是武當山規模最大也是最險的巖廟。位于刀劈一般的萬仞絕壁之上的巖洞中。進入巖洞,隨處可見當年廟房的遺址、摩崖石刻和泥塑彩繪的神像。
北宋滅亡后,康王趙構于公元1127年5月在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南)即位,這就是后來的“宋高宗”,重建宋朝(南宋)。宋高宗即位之初,為阻止金軍南下,采納主戰派李綱等人建策,沿黃河一線設防。金軍雖攻滅北宋后,為擴大戰果,再次舉兵南下攻宋。
1127年10月,宋高宗以金兵南逼,從南京(今商丘)遷往揚州,將防線由黃河南移至淮、漢、長江一線。金太宗完顏晟于12月遣軍分東、中、西三路,向山東、河南、陜西地區發起全面進攻。
金軍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里,便迅速攻占西自秦州(今甘肅省天水市),東至青州一線諸多州縣。由于宋東京留守宗澤在東京(今河南省開封)頑強抗擊,才使金軍東西呼應、三路并進的計劃未能全部實現,被迫相繼退兵。
公元1128年7月,宗澤因力主過河抗金不成,憂憤而卒。金軍乘機再度南下,東西并進:西路軍攻陜西,牽制川陜宋軍,掩護主力東下;東路軍于黎陽津(今河南省浚縣東南)南下,對江淮的宋軍實施攻擊。宋廷聞訊,于十月間緊急部署江淮防務。十一月,金軍向南宋大舉進攻。
公元1129年3月,西路軍相繼攻破延安府(今陜西省延安)、晉寧軍(今陜西省佳縣)、麟州(今陜西富縣)等地。東路軍相繼攻破澶、相(今河南省濮陽、安陽)等州后,分兵自滕縣(今山東省滕州)奔襲揚州,主力在沭陽(今屬江蘇)擊潰南宋韓世忠軍后,乘勢南下,宋高宗趙構渡過長江,金軍因為長江阻礙北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