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羅復帳一,龜背紅簾一。——《元史》
龜背紋的誕生與上古時期的占卜文化息息相關。在當時,龜殼被認為是一種能通天神的媒介,古人通過灼燒龜甲產生裂紋來解讀兇吉,這種神秘的占卜方式,讓龜殼的紋理被賦予了驅邪避兇的象征意義,也為后世的紋樣設計奠定了基礎。
象征意義:
古人認為龜能卜兇吉,也是長壽的吉祥靈物,人們用“龜年鶴壽”“龜龍麟鳳”等成語表達了祈禱高壽、吉祥的美好愿景,龜背紋作為龜背部紋理抽象出的幾何紋樣,同樣被賦予了吉祥寓意,寓有希冀健康長壽之意。
結構特點:
龜背紋通常是以六邊形為基本單元連綴而成的四方連續紋樣,這些六邊形可以是等邊六邊形,也可以是長條六邊形。龜背紋單獨出現較少,多作為地紋或者框架與其他紋樣組合出現。
應用領域:
瓷器:龜背紋在瓷器裝飾中較為常見,如唐代的瓷器中,龜背紋與花卉紋結合,使裝飾效果更加華美,明清時期的瓷器也常采用龜背紋作為地紋或與其他紋樣組合。
明 青花松竹梅紋香爐(口部繪龜背紋)
織錦:唐宋時期的織錦就以更細膩的線條表現龜背紋的連貫性和對稱性,明清時期的織錦龜背紋則常與各種吉祥圖案組合,如團鶴、福壽三多等,寓意美好。
建筑裝飾:在傳統建筑中,龜背紋常用于磚雕、彩畫等,特別是在門楣、窗欞等部位,以表現吉祥與和諧。
演變歷程
先秦時期:龜背紋已經開始被應用,最初呈現出簡單的幾何形態,主要作為器物的裝飾紋樣。
漢代:隨著工藝的發展,龜背紋的設計開始更加精致和規整,這一時期的文物中已經出現了具備典型龜背紋特征的裝飾品,標志著龜背紋進入了系統化發展階段。
唐周昉《內人雙陸圖》
唐宋時期:龜背紋迎來了鼎盛時代,不僅在器物裝飾中廣泛使用,還通過與團花紋、龍鳳紋等其他紋樣的結合,形成了多樣化的藝術表現形式。
元代:人們的審美趨向于奢華和富麗堂皇,簡約的龜背紋逐漸被邊緣化,體積縮小,更多作為輔助紋樣出現,裝飾于邊角而非主體。
清 藍色地福壽三多龜背紋錦
明清時期:龜背紋煥發出新的生機,常與花卉、龍鳳等復雜紋樣相結合,形成更為繁復的裝飾圖案,既保持了古老的骨架結構,又融入了時代的審美變化,展現出繁華熱鬧的視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