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身份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身份證不僅表明了一個人的身份,更成了人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沒有身份證可以說是寸步難行。
那么,古代人有身份證嗎?如果沒有身份證的話,豈不是很容易就被人假冒身份?而古人又是如何辨別對方身份的呢?
虎符
虎符又稱秦杜虎符或杜虎符,戰國秦國秦惠文王時期文物(約公元前338-前325年)。1975年被農民楊東峰在西安市北沈家橋村發現,青銅材質,采用錯金工藝銘刻小篆40字,銘文嵌入金絲。長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
杜虎符上的銘文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毋會符,行殹。”
大意為:調兵之符,右半存于君王處,左半在杜地的軍事長官手中。凡調兵超過五十人,杜地將軍的左符須與君王的右符契合并勘驗無誤,才能行動;但如果遇到須點燃烽火報警的緊急情況,不必合驗兵符即可行動。體現了調兵的具體規定和當時軍隊調動的制度和程序。
魚符
魚符雛形可追溯至隋朝(589年),當時官員使用的木質魚符。魚符多由木、銅、銀等材質制成,魚符一般長約6cm、寬約2cm,形狀像魚,分左、右兩半,中間有“同”字形榫卯可相契合,有些魚符還在底側中縫加刻“合同”兩字,以資合符時查驗之用。頂部通常有穿孔,用來系掛,以便官員隨身攜帶。
正式確立于唐代,由唐高祖李淵為避祖父李虎名諱,改傳統虎符為魚符。
魚符,在官員朝見皇帝、會見同僚、外出辦事、主帥與守將之間調動軍隊、任免官員等,都需雙方先亮“魚符”,以“驗明正身”,兩張符能合上,就能驗證彼此身份為真。為了方便攜帶魚符,朝廷定做了裝魚符的“魚袋”,要求“符不離袋、袋不離符”。魚符的材質因官員品級不同可分為:親王及三品以上官員使用金魚符;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官員使用銀魚符;六品及以下官員使用銅魚符。
楊全節魚符出土于唐代楊全節(武則天表兄)墓葬,現展出于西安咸陽機場博物館。是唐代官員的身份憑證及皇宮門禁卡,材質為銅質,呈魚形,長約6厘米,魚頭處刻“左”字標識所屬機構。其為左右兩半,背面刻“同”字榫卯,榫卯可相契方可驗證身份。作為太子東宮出入憑證,需與存于宮中的右符匹配才能通過“安檢”。刻官職信息(太子左內率),體現唐代“符不離袋”的嚴格制度。正常情況下唐代官員離任需上交魚符,但楊全節魚符隨葬未回收,推測因武則天對其家族的特殊恩寵。
龜符
這件銅制龜符是唐代文物(公元618-907),長4.15cm,寬1.9cm,厚0.45cm,龜形物呈扁平橢圓形,通體銹色翠綠。頸長,四肢短小。頭部略尖,有一圓孔,可以穿繩系掛。背部四周起棱,略高于頸和四肢,陰刻龜甲紋。腹部平,陰刻“同”字,筆畫粗深,字形介于篆、楷之間。1989年新疆焉耆縣四十里城子鄉博格達沁古城中采集。
到了武則天時期,魚符改為龜的形狀,通常三品官員佩戴金龜符,四品官員佩戴銀龜符,五品官員佩戴銅龜符,唐代詩人李商隱有首詩“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的詩句。后來因此引申出“金龜婿”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