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重慶的文博單位是如何開展文物保護工作的?今(16)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程武彥做客《華龍會客廳》時表示,三峽博物館已在文物預防性保護、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取得較大突破,通過開發百余種文創產品,讓文物走進市民。
每一件文物都有“身份證”百余種文創產品面世
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三峽博物館目前有館藏文物10萬余件(套),單件超過21萬件。藏品涵蓋23個文物門類,形成了以“古人類標本、三峽文物、巴渝青銅器、漢代文物、西南民族文物、大后方抗戰文物、歷代瓷器、書畫、古琴”等為特色的藏品系列。如此多的文物,也面臨著如何好好保護利用管理的問題。
“我們館一直以來都非常注重文物保護,現有文物保護實驗室面積1000余平方米,在文物預防性保護、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取得較大突破。”程武彥說,三峽博物館先后獲得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甲級資質、可移動文物修復一級資質、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設計甲級資質等,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針對館藏文物害蟲制定實施了“館藏文物有害生物綜合控制技術”,并針對化學農藥防治館藏害蟲帶來的“3R”及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開展了天然產物防治館藏害蟲研究工作。
三峽博物館的文物實行分類管理,庫房管理堅持“專人、專庫、專業”原則,利用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為契機,讓每一件文物都有了一張“身份證”,全面記錄文物信息。
程武彥說,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重慶也迎來了文物保護的大好時機。工信部和國家文物局正式批準的全國首個國家文物保護裝備產業基地成功落戶重慶,項目建成后,該中心將成為文物科技保護、展示、研發、培訓及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專業性文物保護機構,三峽博物館將參與其中。
文物眾多,但它們并不只是停留在展廳或者庫房,而是借助文創產品煥發活力。近年來,三峽博物館陸續開發了129種文創產品,都是根據文物元素創作的,包括生活用品、藝術擺件、卡通飾品、文物高仿品、科普讀物等。與此同時,三峽博物館每年還會舉行300場以上社教活動,吸引市民參與。
博物館日活動多今年還有啥展覽值得期待
除10大基本陳列展覽外,活動期間有3個臨時展覽,分別為“紫玉金砂:無錫博物院院藏紫砂壺展”“靈秀雄深:江友樵書畫大展”“傳承文化創意生活:重慶市首屆文博創意產品展示會”。
為讓公眾了解文博知識,三峽文博大講壇將面對公眾開辦《玉材辨識》《古琴雜談》《和田玉與青海玉的鑒別》《家、國與家規家訓》《中國展法:以南京博物院為例》5場公益講座,市民可通過三峽博物館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搶票。
今年下半年,三峽博物館還會舉辦哪些展覽呢?
程武彥說,下半年,三峽博物館的4個原創展覽“揚州八怪書畫展”“自然的吟唱:中國花鳥畫藝術展”“漢風遺韻:館藏漢代畫像藝術展”“三峽文物保護成果圖片展”將走出去。
三峽博物館還將在本館舉辦一系列特色展覽,包括與臺灣鴻禧美術館聯合推出“澄懷觀道——中國畫的形象與美感”特展、與齊齊哈爾市博物館聯合舉辦“梁思永先生與昂昂溪文化”文物資料展,與梁又銘后人聯合推出“梁又銘抗戰美術作品展”,與浙江省博物館聯合舉辦“食金石力養草木心:吳昌碩藝術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