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群眾的生命倫理教育,是一項事關公民道德建設、堅固核心價值觀基石的史無前例的重大工程,做什么,怎么做,在國內外沒有現成的參考。這里就思考所得,就其內容、路徑和方法提出如下初步設想。
一、基本內容
生命倫理教育的內容,自然要涉及到與生命有關、與人生相連的各個領域的思想學說和價值觀念。從達成生命教育的目的看,主要有如下六個方面的內容:
——自然辯證法、自然發(fā)展史教育。自然辯證法是恩格斯開創(chuàng)的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和自然科學觀,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的統(tǒng)一。自然觀即對自然界辯證法的研究,是關于自然界辯證發(fā)展的總圖景和對自然界的總觀點,其中包括物質觀、運動觀、時空觀、信息觀、系統(tǒng)觀、規(guī)律觀以及自然發(fā)展史和自然界各種運動形態(tài)的劃分、聯(lián)系、交錯、轉化等。自然科學觀即對自然科學辯證法的研究,主要是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方法論方面研究自然科學認識過程、認識方法及其認識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當代中國,自然辨證法被稱作科學技術哲學。
自然發(fā)展史就是地球及其生物的發(fā)生進化史。地球生命已有37億年的自然進化史,而人類誕生于500萬年前。在動物分類學上,人(Homosapiens)屬于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靈長目、類人猿亞目、人科。大約450萬年前,人和猿開始分化,產生臘瑪古猿,以后再由臘瑪古猿演化成20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進一步發(fā)展為現代人類。人類的發(fā)展過程,一般分為四個階段:早期猿人(約300萬年到150萬年前),晚期猿人(約距今200萬年到30萬年前),早期智人(古人)(距今10-20萬年到5萬年前),晚期智人(新人)(約4-5萬年前)。在晚期智人階段,現代人開始分化和形成,并分布到世界各地。
學習自然辯證法和自然發(fā)展史,可以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系統(tǒng)的自然觀,掌握自然科學觀的理論和方法,客觀公正地看待自然,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可以使人們認識到,在自然史面前,人類史短暫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人類文明史更是瞬間而已;在包羅萬象的自然界,人類不過是萬類生靈之一種;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是多么渺小,在浩瀚宇宙中,人類又是多么孤寂;每個個體生命猶如大海中的一滴水,沙漠里的一粒沙,微不足道,微乎其微。這樣有利于破除人類的妄自尊大,自我膨脹,也就是佛教說的破除“我執(zhí)”太重,能以謙卑的心態(tài)看待萬物,以平等的視角看待同類。
——生物觀、生態(tài)觀、生命觀教育。生物觀是關于生命系統(tǒng)各個層次的種類、結構、功能、行為、發(fā)育和起源進化以及生物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等的科學總和。整個地球,乃至宇宙,都是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人類社會只不過是人類對生態(tài)問題的總的認識或觀點。具體涉及到動物、植物、微生物、古生物等生物門類,內容有分類、解剖、生理、細胞、分子生物、遺傳、進化生物、生態(tài)、生物進化等方面,方法上分為實驗生物與系統(tǒng)生物等。
生態(tài)觀是生物觀中的一個子系統(tǒng),又分為激進生態(tài)觀和系統(tǒng)生態(tài)觀。激進生態(tài)觀認為,世間萬物都像人一樣有天賦的“人”權不可侵犯。系統(tǒng)生態(tài)觀認為,人只是廣義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一個原子,它與其它原子沒有本質不同,唯一的區(qū)別就是“人”具有意識,能認識自己所在的廣義生態(tài)系統(tǒng),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圖去干擾這個系統(tǒng),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在歷史上,由于認知的不足和知識的缺陷,人類的過度索取負面干擾嚴重威脅著生態(tài)系統(tǒng)和人類自身安全。如今當我們重新認識人類生存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時,一方面要盡快修復過去負面干擾對系統(tǒng)造成的損傷,另一方面,對自身負面干擾嚴加約束,使人類活動、社會發(fā)展約束在廣義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運行規(guī)律之內。
生命觀是人類關于如何對待自然界生命物體包括對人類自身生命的一種態(tài)度,是世界觀的一種。從人類歷史發(fā)展整體看,生命觀反映社會的文明程度和人類對自身的認識程度。各種宗教教義就包括生命觀,人生觀也是生命觀。生命觀念構成了人類意識的核心。生命教育主要包括尊重生命、體驗生命和超越生命的教育。
在人類生存的這個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所有生命形式的生存狀況如何,均取決于其所處環(huán)境狀態(tài)的優(yōu)劣。如今,孕育了人類的地球環(huán)境已是“千瘡百孔”。全球至少40%以上的土地荒漠化,可耕地面積已有23%發(fā)生了退化;20世紀90年代初,全球森林面積比其曾經的76億公頃下降了65%以上;人類可利用的淡水資源有一半被垃圾、化肥和各種化學藥物污染。占世界人口40%的80個國家嚴重缺水;溫室效應所造成的海面上升已經使太平洋島國圖瓦盧的1萬多國民整體搬遷,部分已遷入新西蘭;臭氧層破壞所造成的紫外線增強,殺死大量海洋浮游生物,使農作物生長減緩70%,并使患皮膚癌人數大增,并對人的免疫系統(tǒng)造成傷害;世界范圍內氣候不斷惡化,20世紀90年代異常氣候和自然災害數量比50年前多出4倍;與30年前相比,生物多樣性已損失30%以上,到2100年地球上現有生物有一半左右將會消失。“地球母親”,血淚斑斑,人類必須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已經造成這個數十億年形成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面目全非,問題百出。如果再繼續(xù)這樣下去,那么用不了多久,人類將與地球一起提早滅亡(而不是數億年之后)。學習科學的生物觀、生態(tài)觀、生命觀,就是幫助公眾樹立科學正確的生物意識、生態(tài)意識、生命意識,把自身生命的發(fā)展與整個生物、生態(tài)聯(lián)系起來考慮,當做一個生命共同體。而且人類作為萬物之靈,有責任和義務為恢復保護這個系統(tǒng)承擔道義責任和歷史使命,付出必要的代價,彌補過往的損失。
——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教育。世界觀即宇宙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由于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觀。世界觀的基本問題是精神和物質、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根據對這兩者關系的不同回答,劃分為唯心主義世界觀和唯物主義世界觀。人生觀是指對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對于人類生存的目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主要通過人生目的、人生態(tài)度和人生價值三個方面體現出來。人生觀是由世界觀決定的,具體表現為苦樂觀、榮辱觀、生死觀等。道德觀是人們對自身、對他人、對世界所處關系的系統(tǒng)認識和看法,屬于社會倫理的范疇。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道德觀主要是指以儒家為正統(tǒng)的傳統(tǒng)道德。
信仰、道德、法律是維系社會正常運轉,推動人類文明發(fā)展的三個缺一不可的基本支柱。道德是人性的提煉,信仰是道德的升華,法律是人性出軌的鞭策。信仰如同人類胎兒期間從母體接受的營養(yǎng)和精氣,是一種扶養(yǎng)體質的先天原神;道德則如同粗茶淡飯、五谷雜糧,是維系人類生命正常運轉的基礎;法律充其量只能算治療風寒感冒外邪浸入人體頑疾的東東。人如果先天原神不足,注定后天會體質虛弱,很容易外邪內浸;人如果沒有五谷雜糧維系,終究會因饑寒而氣力不支,繼而起盜心或犯殺戮。對于整個人類群體,如果既先天原神不足,又缺少五谷雜糧維系,那么這群人注定會體弱、多病而終染怪異頑疾。這種現象一旦成為整個社會普遍現象,再用良方,再下猛藥,也難以治愈。導致“中國問題”的原因,說到底就在于改革開放這些年來沒有理直氣壯地堅持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教育,信仰缺乏,道德滑坡,人性迷失,法制不健全,社會三大支柱都不同程度除了問題所致。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修復這種價值觀的斷裂和斷層,需要長久堅持不懈地抓好這三觀教育,也要來個五十年不變,一百年不動搖。
——生育觀、健康觀、死亡觀教育。人類的性進化導致繁衍生育功能獲得大大解放,從而使人口激增。人口爆炸堪稱人類一大災難,其它困境均由此演生。與自然資源的形成相比,人口的增長速度令人瞠目。在農業(yè)社會,全球人口約532萬,達到這一數字大約用去了人類500萬年進化史的99.8%,而在隨后的約1萬年里,世界人口達到了70億。反觀礦產、土地、水域、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等自然資源的形成,均是地球經歷了數十億年的演化所形成,即便是形成時間相對較短的生物能源如石油和天然氣也需要數百萬到1億年。相比之下,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卻“與日‘巨’增”,二戰(zhàn)以來全世界各種礦產資源的開采和消耗量平均每隔15年至少翻一番,其它自然資源的消耗也大同小異。人口災難是人類違背自然生殖倫理但又無所適從的必然結果。世界人口從20億到60億只用了70年,而全球人口減少的時間表尚屬“紙上談兵”。人口與資源之間的矛盾使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日益惡化并引發(fā)沖突已是普遍存在的事實。輔助生殖技術、克隆技術、生物基因工程等生命科學的進步,不僅沒有為人類控制人口帶來福音,反而助長了多生超生的風行和生命倫理的風險。70億人口的地球,早就難以承受人口之重。繁衍后代是人類本能的需求,也是物種基因傳承的自然選擇,但是地球人口的規(guī)模需要與地球提供的資源相適應,達成可持續(xù)良性循環(huán)和發(fā)展,不超越地球承載力的飽和和極限。
健康觀是人們對生活方式、飲食、睡眠、運動、情緒、環(huán)境氣候、養(yǎng)生、保健等問題科學合理的認識。擁有健康的身體,快樂的心情,是人人所欲,但是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常十之八九,身心矛盾和外來影響導致健康告急,快樂不再。而且許多情況下,人們之所以不健康、不快樂,往往是由自己造成的。揮霍健康,縱情酒色,透支生命,獲取財富,出賣人格,換來高官厚祿,嫉妒憎恨,損人不利己……如此這般,都是不自尊自愛自重,不懂得自我保護,不懂得怎么做人、做一個真正的人所致。
死亡觀是生命意識最明確、最重要的內容之一。生與死是一體兩面、不可分離的,死亡是依據生命而存在的,它是生命的一部分。如果沒有死亡,生命就不是一個過程,其存在也就沒有意義。死亡觀教育就是要求人們正確認識和理解死亡,意識到死亡是人的生命的終點,是完美生命的最終體現,意識到人的生命的有限性,更加珍惜和熱愛生命,而不是害怕和逃避死亡。提倡安樂死、臨終關懷也是對公眾的生命教育。年老和死亡對所有人而言都是一個不可回避、需要學習的人生課題。有尊嚴地安詳離開世間,減輕死亡過程給個人和社會帶來的痛苦和壓力,就是安樂死和臨終關懷的使命。
——榮辱觀、財富觀、幸福觀教育。榮辱觀是人們對榮與辱的根本觀點和態(tài)度,有兩個方面的意義和作用:一方面,它是社會輿論對人們行為的一種社會評價,什么是光榮,什么事恥辱,就表明社會支持什么,反對什么。另一方面,它是一個人對自己行為所造成的社會后果的關心,是希望從社會得到榮譽的一種愿望,屬于自我評價。“八榮八恥”鮮明昭示了當今中國的榮辱觀,成為人們行動的指南。
財富觀是指人們對財富價值的理解認識,是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毋庸置疑,合理追求物質享受是人的本能,是人類基本的前進動力。社會價值觀要求在獲取個人利益的同時不能不擇手段,不能傷害他人的利益。金錢至上,追求片面的狹隘的人生價值,是當前公眾道德建設中存在的嚴峻問題。也許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復雜,也很多,但歸根結底,是缺乏最起碼的生命倫理教育。要知道,個體生命的生理需求是有限的,過度了都會產生負面作用。金錢財富,能夠自足自如就是富足,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過度追求,不擇手段,犧牲自身健康,損害他人利益,都是既不值得也不道德的。
幸福是指人們在創(chuàng)造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條件的實踐中,由于目標和理想的實現而感到精神上的滿足。幸福觀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反映。由于人們的生活價值目標不同,人們的幸福觀也就不同,尤其是不同的階層有不同的幸福觀。“你幸福嗎”,央視的新聞采訪中不同人對幸福的回答,就說明了這一點。時下很多人生在福中不知福,什么都不缺,獨缺幸福。何以故?關鍵是對幸福的認識出了偏差,對人生的追求出了問題,物欲的滿足解救不了靈魂的墮落,財富的豐足充實不了空虛的心靈。人世間的許多聲名利養(yǎng),具有很大的誘惑力,要克服誘惑,需要正確的觀念和高尚的情操,需要澹泊高雅的品格,需要寧靜祥和的內心。幸福不幸福,關鍵還是看心態(tài)。
——生物倫理、生態(tài)倫理、生命倫理教育。生物倫理又稱生物學倫理,是指生物科學和醫(yī)學的倫理學。生物倫理關注的是生物學、醫(yī)學、控制論、政治、法律、哲學和神學這些領域的互相關系中產生的問題。生態(tài)倫理作為倫理的一個應用性分支,一方面生態(tài)倫理不在于提出“保護生態(tài)”這樣的道德要求,而在于為該要求賦予道德理由和依據。另一方面生態(tài)倫理同樣具有倫理的根本局限,即縱然提供了很好的道德理由或依據,也不能擔保人們在實踐上必然遵循道德要求。生命倫理是20世紀60年代首先在美國、隨后在歐洲產生發(fā)展起來的,生命倫理的生命主要指人類生命(有時也涉及到動物生命和植物生命以至生態(tài))。生命倫理主要包括生命科學和醫(yī)療保健兩個方面。現代西方生命倫理學研究的范圍包括生育控制、輔助生殖、基因重組、克隆技術、健康道德、器官移植、人體實驗、生命刑罰、自棄生命一、死亡標準、優(yōu)死選擇、臨終關懷等領域。人類生命倫理的最基本原則是以人為本、以人為貴,尊重別人、不傷害人,與人為善、與人同樂,有益于人、公正對待人等。
以上這些內容,幾乎囊括了生命和人生所有主要的價值觀,它們在公眾生命倫理教育中共同構成了一個初具規(guī)模、基本完備的知識體系,對樹立人們的生命倫理意識是不可或缺的知識結構和營養(yǎng)要素。
二、主要途徑
如何開展公眾生命倫理教育,除了一些高中大學有過探索嘗試“三生教育”之外,幾乎沒有面對公眾的普及化的生命倫理教育。因此,這就要我們根據國情民情,結合所謂的“中國問題”,有針對性地來設計宣傳教育途徑,開展國民的生命倫理教育實踐。
——開設網站。在網絡信息化時代,任何公眾信息傳播途徑的首選就是網絡。專業(yè)機構和學術團體開設面向大眾的生命倫理宣傳教育網站,是開展公眾生命倫理教育的優(yōu)先選擇。有關生命倫理的各類知識學科、研究成果、典型案例、統(tǒng)計數據、專著教材等等信息,都可以在網上實現數字化多媒體海量無限傳播。比如人人都想了解自己的身體組織和功能結構,但不可能都有機會參與解剖課程,可以在網上發(fā)布經過處理的非醫(yī)用人體解剖圖或視頻,為普通人了解自己開辟一個窗口。
——編印圖書。組織有關專家學者編寫生命倫理的科普讀物,并把它納入到公民教育中,通過政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來財政買單,利用窗口、社區(qū)免費贈閱、發(fā)送和送書下鄉(xiāng)等方法,普及到大眾。
——發(fā)行雜志。除了要有專業(yè)性學術性的雜志,還要有科普讀物類的專門雜志,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編刊生命倫理知識,并通過報刊發(fā)行網絡,面向社會公眾訂閱。
——學校開課。繼續(xù)推廣中學為主的“三生教育”做法,并推廣到各類高校、老年大學、成人教育、職業(yè)教育、監(jiān)獄教育等,編印不同的教材,因人施教。初中、小學甚至幼兒園,也可以開設興趣班、游戲課、校(戶)外活動等來傳播必要的適合他們的生命倫理知識。
——社區(qū)宣傳。在城市社區(qū)和農村集中居住點,利用講座、培訓、墻畫、壁掛、黑板報等大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方法,傳播生命倫理知識。
——傳統(tǒng)節(jié)日。在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倡導感恩先人、緬懷烈士、紀念逝者的風尚,在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接受潛移默化的生命倫理教育。
——醫(yī)療康復機構。醫(yī)院是現代人生的開始和終點,是生老病死的并經之地,在那里可以感受疾患的痛苦和死亡的威脅,懂得健康的重要和珍惜生命的可貴。一些康復機構、養(yǎng)老院、臨終關懷醫(yī)院,也都是進行生命倫理教育的好場所。
——心理治療機構。現代人在激烈競爭和生存壓力下,亞健康、焦慮、抑郁等疾病日益增多,許多不健康的心態(tài)、情緒往往由此而生,在他們求醫(yī)問法的時候,是最佳的進行生命倫理教育的機會。心理醫(yī)生不僅要有專業(yè)的知識素養(yǎng)和技能,還要有生命倫理的豐富知識和人文情懷,心病要用心藥醫(yī),打開現代人心結,回歸健康快樂的,不一定是藥物、器械,而往往是一句話,豁然開朗,指點迷津。
——監(jiān)獄、拘留所。監(jiān)獄拘留所關押的罪犯中,許多是犯了殺人、搶劫、強奸、貪污等罪行,在那里可以體會失去自由和生命的痛苦和恐怖,促使人反省剝奪他人生命、財富的代價,讓人警醒,沒有自由就沒有尊嚴,沒有生命,財富金錢都是身外之物。此外,戒毒所、收容站等,也是喚醒人們自愛自尊的好地方。
——殯儀館、墓地。殯儀館是人生最后一站,墓地是人生最后歸宿。面對死亡,面對空寂,能激發(fā)人們懂得生命之寶貴,人生之難得,人死不可復生,人生是單行道,更好珍惜今生每一刻,把握人生每一天。
——災難現場、博物館。在自然災害和人為災難面前,生命顯得很脆弱,死傷變得很真切,在觸目驚心的災難現場,可以促使人們思考如何對待自然,保護生態(tài),如何善待他人,尊重別人,保護自己。
三、需要注意的問題
面對公眾的生命倫理教育內容豐富生動,人數眾多,階層和年齡復雜,涉及面廣泛,因而具有更普遍的現實意義,但實施起來也有很大的難度,要統(tǒng)籌共管,多方協(xié)力,協(xié)同進行。尤其要注意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要提高認識。生命倫理觀念對于人類道德行為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個體發(fā)育早期過程均有不可替代的原初作用,這種作用對于任何社會欲謀求更高層次的道德健康與和諧發(fā)展是不可或缺的。當然,生命倫理的發(fā)生、發(fā)展與完善,既有人之天性使然,更需要后天教育升華。無視生命倫理的人類道德將失去其原生動力,而缺乏文化制約的生命倫理將使人類走向原始與蠻荒。
二要政府參與。若想避免人類社會歷史上傷痛依舊的生命倫理悲劇發(fā)生,人類必須自覺自律的約束和調控自身的行為,而國際社會與各國政府則有義務和責任為公眾提供生命倫理的“教化”服務。非政府組織、學術機構、社會團體和專業(yè)人士,可以代理政府發(fā)揮巨大作用。
三要明確目標。教育是人類獨具的文化行為,而倫理道德教育在人類的教育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生命倫理教育的宗旨并非是要告訴人們如何去做,而是幫助人們完整的了解和認知客觀世界,并通過思考對其得出理性的認識,然后自覺自主做出行為上的適當選擇。千萬不能再搞“灌輸”“填鴨”“洗腦”式的生命倫理教育,要相信每一個人都有思考分析判斷的能力,要讓他們在認識生命的同時行使生命的權利,享受人生的樂趣,體會知識的力量,感悟人生的真諦,把握人生的方向。
四要系統(tǒng)持續(xù)。目前我國學校的倫理教育大多集中于社會文化層面,相比之下,關于自然和生命的倫理教育,還缺乏系統(tǒng)性和持續(xù)性。這種倫理教育的不平衡性直接導致了倫理觀念上的偏頗。具體表現為:重社會發(fā)展而輕自然進化,重社會文化秩序而輕自然生態(tài)平衡,重思想道德而輕生命倫理……其結果是生命倫理問題頻發(fā),生態(tài)環(huán)境污染嚴重,人類行為道德缺失。因此,在探索嘗試中完善,在完善中拓展,是公眾生命倫理教育的自然要求。堅持內容的系統(tǒng)性,實踐的持續(xù)性,是保證其效益最大化的基本保障。
五要因人施教。人類所有行為的發(fā)育均與其年齡的階段性及其所處環(huán)境密切相關,任何超越或滯后行為發(fā)育階段的倫理教育都將適得其反。公眾生命倫理教育要根據不同年齡段人群道德行為的發(fā)育規(guī)律和所處環(huán)境有針對性地開展。幼兒期以“誘導”為主,需完全貼近自然與生命;少兒期以“滲透”為主,應“客觀真實”,減少困惑;青少年要“系統(tǒng)全面”,讓其對比思考;成年人則可“辯證與理性”,有助于靈活運用;老年人只需“畫龍點睛”,點到為止。
六要注重人文。臺灣學者傅佩榮談到,什么是人文?人文的特色是“當下自化”,“化”這個字最重要,它代表什么?代表把我們當下的困境及煩惱都化解。人文教育的目標在于讓人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情況下都可以自得其樂,能做到這一步就是人文教育的成功。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倫理思想就閃爍著人文主義的光輝,我們的先哲也為我們樹立了無數典范。試想,歷經坎坷、顛沛流離的蘇東坡,就是憑著一顆瀟灑曠達的心化解了人生的苦難,在他的人生賞心十六件樂事(清溪淺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話;暑至臨溪濯足;雨后登樓看山;柳蔭堤畔閑行;花塢樽前微笑;隔江山寺聞鐘;月下東鄰吹簫;晨興半柱茗香;午倦一方藤枕;開甕勿逢陶謝;接客不著衣冠;乞得名花盛開;飛來家禽自語;客至汲泉烹茶;撫琴聽者知音)中,哪一件離得開人文情懷呢?!
沒有昨天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沒有“精神”的中華民族是不可能世世代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沒有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形如一盤散沙頃刻就會崩壞。“最美人物”用驚天之舉詮釋的“最美精神”,恰恰說明我們這個社會雖然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在民眾中依然有一股秉持生命倫理情懷,奉獻無私大愛的力量在搏動。只要我們在弘揚核心價值觀的同時,大張旗鼓地開展面向公眾的生命倫理教育,培養(yǎng)樹立全民尊重自然、尊重生命、愛人及己、平等互助的新型生命倫理觀,那么構筑中華民族現代“精神長城”——核心價值觀體系的基石,就一定會千秋永固,代代相傳。
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