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四川都江堰因這兩處吸引了無數人來尋山訪水,求仁啟智。
世界文化遺產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有天下幽之美譽,是我國道教發源地之一。相傳東漢張道陵(后稱張天師)曾在此修煉,道教稱此山為“第五洞天”。全山樹木蔥茂,青翠滿目,鳴泉飛瀑,清冷怡人。山中有8大洞、72小洞,道家宮觀,遍布其間,由下而上,建福宮、天師洞、祖師殿、上清宮等。2013年3月,國務院公布青城山古建筑群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而都江堰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江水常泛濫成災。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興建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為“天府之國”,這項工程直到今天還在發揮著作用,被稱為“活的水利博物館”。
青城山古建筑群的特色建筑
青城山古建筑群依山乘勢,不拘不羈;亭臺軒榭、石橋古道多就地取材不加雕琢,與山水完美融合。隨處可見的楹聯匾額、書畫題詞和詩文碑刻,以及優美的神話傳說,更是點景抒情,為這座名山增添了濃郁的詩情畫意。這里的很多雕刻也都不拘一格,別有生氣,令人眼前一亮。
詩圣杜甫來到青城山就寫下了“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佳句。這一抹千年才思積淀下的人文氣息,正是青城山最美的色彩。
天師洞(常道觀)
天師洞始建于隋大業年間(605年-618年),名延慶觀;唐代改常道觀,宋稱昭慶觀,清代始用今名。因傳說東漢張陵在觀后的洞窟結茅傳道,故俗稱天師洞。現存建筑主要系清光緒及民國年間重建,占地面積8132.5平方米,建筑面積5749平方米。天師洞背靠一面絕壁,其它三面均為深壑,建筑群坐西向東,不強調中軸線,依地勢和使用功能在總體上分為四個區域,在縱向和橫向布置成十多個大小不等、形狀各異、氣氛有別的院落,由曲折環繞的石道連接成一座完整的古建筑群。
三清大殿供奉三清神像,殿后石壁刻有青城山108景圖。再后為供奉軒轅黃帝的黃帝祠,祠右三皇殿,有背刻“唐開元十一年”銘文的伏羲、神農、軒轅石像各一尊,神座前有開元十二年(724年)唐玄宗解決青城山佛道爭端的敕詔書碑《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書碑》。黃帝祠后為倚崖而建、別具一格的天師殿。
天師洞景色、建筑、文物為全山之冠,歷代名人書畫、碑刻、匾聯數以百計,四面古木參天,掩映著降魔石、六時泉、洗心池、擲筆槽、上天梯、聽寒亭等古跡,多條山路在此匯合。天師洞古建筑群的結構形制神殿為混合式木梁架(主殿為木石混用)、歇山頂,廂房及其它功能建筑為穿斗式木梁架、懸山頂,均為小青瓦屋。建筑材料采用本地常見的木、石、磚瓦等。
朝陽洞
朝陽洞位于青城山朝陽頂東南絕壁下,洞穴有二,分別為大、小朝陽洞,兩洞間相距5米,均面向東南。朝陽洞寬32.15米,高4.36米,深24.2米;小朝陽洞寬11.0米,高3.2米,深5.3米。清光緒年間黃云鵠在此結茅居住,題詩和紀事于小朝陽洞石壁,現代畫家徐悲鴻亦題有一聯。洞口接搭木結構樹皮屋面建筑,順絕壁橫向展開,樸素無華、十分自然,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建筑面積130平方米。
上清宮
上清宮是青城山海拔最高的一座古建筑群,始建于晉,五代王衍重建,現存建筑是清同治八年(1869年)再建。建筑群坐西向東,順等高線橫向展開,形成三區六個院落,占地面積6645.6平方米,建筑面積4202平方米。中心區沿軸線依次為山門,右茶樓,左齋樓,三官樓,南、北樓,三皇殿。
山門為石券拱城樓式、重檐歇山頂,石作素面臺基、25階垂帶踏道;南區有道德經殿,木板壁刻《道德經》五千言;殿前有二井,名“鴛鴦井”;北區有文武殿(劍仙樓),供奉孔子、關羽,兩旁有張大千等繪王母、麻姑、三豐祖師、花蕊夫人畫碑和黃云鶴詩碑;文武殿下側一池,半月形,池深數尺,名天池,傳為麻姑浴丹處,故又名麻姑池。
上清宮至第一峰路側有玉皇坪,坪內有前蜀王衍行宮遺址,礎石尤存;左側巖上有清黃云鶴題字“天下第五名山”,字高2米,筆力蒼勁;宮前有復仇谷、旗桿石、碓窩坪、跑馬坪等明末張獻忠農民起義軍遺跡;周圍還有觀日亭、呼應亭、圣燈亭,是看日出、觀云海、夜賞神燈的佳處。
真武宮(祖師殿)
祖師殿創建于唐,名清都觀、洞天觀,清乾隆十七年重建,改稱真武宮,現存建筑為清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所建,因又供奉三豐祖師,俗名祖師殿。廟宇背倚軒轅峰,面對白云溪,地極清幽;傳說唐玉真公主曾在此修道;唐人杜光庭、薛昌,宋人張愈曾在此隱居。
建筑群占地1840平方米,建筑面積303平方米,坐西向東,四合院布局,沿軸線依次為山門、三官殿及左右廂房,建筑形式為穿斗式木梁架、懸山頂。三官殿面闊三間12.6米,進深三間7.7米,高6.49米。建筑群右邊跨出臺地部分,采用了一列吊腳樓支承。殿側有亭,名“聞勝”,1945年8月,寓居于此的愛國將領馮玉祥聞日寇投降,喜不自勝,捐資建亭,并題名立碑。建筑群內還有云松塔、薛昌浴丹池、杜光庭讀書臺等古跡,存有清乾隆十七年及同治間匾額各1道,清龍蛇詩碑1方。
圓明宮
圓明宮始建不詳,重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年-1620年),稱清虛觀,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建,改稱圓明宮。占地面積3971.5平方米,建筑面積1800.3平方米,建筑形式為穿斗式木梁架、歇山頂。建筑群依山勢和使用功能從縱橫兩個方向展開,分為三個區85間房舍。
中央一組是殿堂區,依次為靈官殿、斗姆殿、三官殿及左右廂房;左邊一組是大片客房及后勤用房;右邊一組是貴賓用房。入口順應地形與山道位置,偏于左前部,構思奇巧,協調自然。宮內古木成林,濃蔭蔽日,庭院內遍植四季花卉,更顯清靜幽雅,山間小道從宮北面由東而西穿過。主殿三官殿,明間抬梁式木構架,次間及稍間穿斗式木梁架,懸山頂,小青瓦屋面,前后均有副階;面闊五間22.6米,進深三間11米,通高9.45米;因其常年難有灰塵,故又被稱為“無塵殿”。斗姆殿,明間抬梁式木構架,次間及稍間穿斗式木梁架,懸山頂,小青瓦屋面,前后均有副階;面闊三間13.22米,進深五間10.97米,高8.54(柱高4.52)米,臺基高0.97米。
玉清宮
玉清宮古名天真觀,早廢,1938年成都兩儀慈善會重建,改稱玉清宮。建筑群坐西向東,占地1020平方米,建筑面積697平方米,建筑結構為穿斗式木構架,歇山頂,是川西地區典型近代建筑之一。殿宇兩重,依次為靈祖殿、純陽殿。純陽殿兩旁各有一小天井,與大院只一門之隔,殿內祀呂純陽、丘長春;下為靈祖殿,建筑在一個3米高的臺階上,面闊三間13.86米,進深四間9.76米,通高6.84(柱高3.9)米。
正面敞開,兩側廂房與殿宇連接,構成一個淺的三合院,廂房山墻加設一段短廊,此三者均可俯瞰山下平川,形成一組觀光平臺,短廊屋頂兩端為45°銳角披檐,形象生動。宮內有清代及民國石刻十余方。宮左側有天然蓮蕊石,形如蓮花;宮后一泉,泉水清澈,四時不竭;宮后有小道,西行里許可達丈人峰,登峰眺望,后面青城諸峰,前面千里平川,盡收眼內。
天然圖畫
“天然圖畫”枋坐西北向東南,橫跨游山道,占地面積110平方米,建筑面積65.8平方米。枋為穿斗式木梁架,重檐歇山頂,面闊三間8.35米,進深一間2.8米,通高6.35米。枋前左有廂房,右是長亭式建筑“駐鶴莊”,抬梁式木梁架,懸山頂,面闊三間6.95米,進深一間3.42米,高4.3米。
五洞天及接仙橋
五洞天為磚砌筑三重檐牌坊式建筑,也可算天師洞的第一道門。上依巖嶺,下臨深谷,四周古木參天。
接仙橋,始建不詳,清代重建。橋為條石砌筑單拱橋,寬3.5米,長14.1米,跨長5.25米,高4.7米,面積49.35平方米;兩側橋欄高0.8米,內嵌石刻浮雕圖案各9幅;兩端分置垂帶踏道,前12級、后13階。
凝翠橋
凝翠橋位于建福宮至天師洞之間的游山石道上,是我市典型的古橋之一。橋北依巖壁,下臨深壑,四周古木參天,林蔭蔽日。始建不詳,清光緒二十六年重建。橋西北-東南走向,為木結構單墩、廊式橋,長9.3米,寬2.4米,面積22.32平方米;木質橋板,距溝底3.55米;橋廊為茅亭類建筑,抬梁式木梁架,歇山頂,樹皮屋面,高4.21米;兩側置飛來椅作橋欄,靠高1米。
山蔭亭
山蔭亭位于青城山景區天然圖畫至天師洞之間,西距天師洞1.2千米,東離“天然圖畫”100米,是青城山最具代表性的“茅亭”建筑之一。建于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占地面積42平方米,亭邊長2.05米,對角線5.36米,建筑面積26.8平方米。抬梁式木梁架、八角重檐攢尖頂,樹皮屋面。
青城山古建筑兼有宗教性建筑、紀念性建筑和游覽性建筑的特點,是風景、建筑和文物古跡的綜合統一體,是我國建筑藝術寶庫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