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城市快速發展的另一面,
是許多被時代拋棄的農村。
信息障礙可以被移動互聯網打通,
但基礎建設還有很大的不足。

為了解決中國農民“因病致貧”的嚴重問題,
香港沃土社曾經出資180萬,
與政府、設計師、村民一起合作,
在湖南保靖昂洞建造了
「中國最美鄉村衛生院」

這個別出心裁的衛生院,
出自非盈利設計組織「城村構架」

它由建筑師主持,
目標是研究中國農村城市化過程,
并參與到具體的建筑實踐。
它里面就包括了兩位港大建筑系老師
林君翰+JoshuaBolchover
只看外觀,
你一定想不到這是個衛生院。
這座大樓花費近3年時間才完成。
它不出所料地成為了昂洞地標,
還曾入圍了RIBA國際獎提名。
建筑師在之前接受的是精英教育,
不接地氣的想法常表現在工作上。
如何解決低成本建造,
是項目成敗的關鍵問題。
昂洞衛生院模型

原本的衛生院是50年代建造,
由于年久失修已成危樓,
重建是個迫在眉睫的事情。
而且大樓面積不到400㎡,
實際可供使用的床位只有4個;
衛生院也沒錢配置電梯,
虛弱的病人要靠親屬上下背扶。
昂洞衛生院舊址

衛生院地理位置

這里面有一個不常見的做法。
由于舊址位于鄉鎮中心區,
附近又無法開辟新場地用于建造,
所以新樓選擇跟舊樓相伴而生。
舊樓-共生-重生的設計構思演變

在接下來2年多的建造期中,
舊樓的功能仍舊保留,
不影響村民正常看病。
當新樓的主體完成,
舊樓的功能才會被取代,
同時開始拆除工作,
在舊址搭建無障礙坡道。
施工現場:建坡道

為了進一步降低成本,
項目也會發動村民一起建造。
大伙一起來做,
可以促進集體互助的意識。
四層的主樓與L型坡道連成一體,
圍合出了一個院落,
有陽光有綠樹,
還提供臺階供當地人休息。
鳥瞰照片

雖然這是一個現代感的建筑,
但外立面材料是由拆除的青磚搭建。
當村民們走在街上,
并不會明顯感到這里的不同。
不過當內院的一側,
建筑師選擇了另一種肌理。
用鏤空圓洞來采光,
白天基本就不需要額外照明了。
內院照片

為了順應光照效果,
建筑師測試了不同孔徑和方向的砌塊。
最終選擇了3種用在了建筑中。
3種基礎模塊,仔細看能發現不同

他們開發了一個靈活的鑄造模具,
可以改變方向和孔洞的距離。
經確認后進一步制作塑型模具,
再由當地批量生產混凝土砌塊。
這既滿足通風、采光、維護,
也實現了現代美學上的額外要求,
「低技派」有了數字化設計的效果。
紋理別致的穿孔磚

當你穿過一圈圈的坡道走向屋頂,
又可以看到村中的景象。
這里成了名副其實的公共建筑。
新建的面積接近原本的4倍。
村民們終于可以享受更好的醫療服務了,
周邊一萬兩千人的健康有了基礎保障。
這樣豐富多彩的設計,
卻只比一般衛生院增加了10%的造價。
明亮的病床位

建筑師從來不是救世主,
他們只是做著一些有希望的事情,
這個過程會有反復、困難、質疑,
只有熱愛設計的人才能堅持下來。
林君翰長著典型的亞洲臉。
他的經歷也很豐富:
出生在臺灣,移民美國學習,
后來回到香港任教,
卻把中國農村建筑研究當成了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