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簡稱《規劃》)正式發布,明確了今后5年的重點任務,建立了鄉村振興指標體系,明確了鄉村振興路線圖。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民之福祉。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要科學審視農業農村現代化在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發展中的位置,以新的思維審視鄉村價值,謀劃鄉村的全面振興。
鄉村振興,是為了農民,更要依靠農民。從產業振興到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都要激活農民的參與熱情,讓農民在共治共建共享中擁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讓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成為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國家行政學院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張孝德感慨:“今天中國的鄉村高度多樣化,很難用一個統一的概念和景象進行描述。比如我們可能認為最偏遠落后的鄉村在云南、貴州、青藏高原,但是這些地方恰恰是青山綠水保留最好的地方。”因此,他極力主張“建設鄉村,先要讀懂鄉村”。
站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謀劃鄉村振興藍圖,呼喚這種理性視角。
全國糧食總產量連續5年保持在1.2萬億斤以上,過去5年累計68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5年間8000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數據背后,是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明顯增強,是我國農村面貌的不斷改善。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
“在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進程中,同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樣的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才能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國務院農村綜合改革辦主任吳奇修說。
秉持對鄉村振興基礎和發展態勢全面深刻的研判,《規劃》在推動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方面做出全面部署。
為促進鄉村產業振興,《規劃》提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同時,通過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激發農村創新創業活力。
“把鄉村振興擺上優先位置,必須堅持規劃先行,樹立城鄉融合、一體設計、多規合一理念,在產業發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土地利用、生態保護等方面,因地制宜編制鄉村振興地方規劃和專項規劃方案,做到鄉村振興事事有規可循、層層有人負責,一張藍圖繪到底,久久為功搞建設。”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說。
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定南在地圖上只是江西贛州南部的一個小縣城。俯瞰定南縣城,是一派別樣美麗田園:成片的茭白基地,一眼望不到邊的臍橙園,郁郁蔥蔥的油茶……特色創業創新,讓青山綠水間流淌著希望。
來到定南縣歷市鎮赤水村茶園組鐘愛華家的油茶種植基地,一株株油茶樹亭亭玉立,葉子片片青翠,僅有一年樹齡的10畝油茶長勢喜人。
“如今種油茶,果還沒掛就見到了真金白銀。”鐘愛華說。除政府全額補助苗木款外,油茶種植每畝補貼800元,10畝油茶林僅種植和苗木補助就有1萬多元。
鄉村振興就是要讓農民富起來,錢袋子鼓起來。要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實現農村產業振興;更要解決“人”的問題,實現鄉村人才振興。
“要按照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繼續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鄉村旅游、休閑康養、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要堅持將鄉村產業放在鄉鎮和村,把產生的效益、解決的就業、獲得的收入留在農村,真正讓農業就地增值、農民就近增收。”韓長賦說。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馬曉河認為,解決鄉村振興中“人”的問題,關鍵要推動兩類人在城鄉之間雙向自由流動:一類是農業轉移人口,圍繞推進市民化降門檻,讓有意愿有能力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另一類是鄉村人才,既在“育”上下功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培養鄉村本土人才,也在“引”上做文章,鼓勵社會人才投身鄉村建設。
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10個礦泉水瓶可以兌換一包黃酒或者1支牙刷,60個香煙盒可以兌換一包碘鹽。在安徽省休寧縣,垃圾兌換超市讓農村垃圾變廢為寶,讓農民真正成為村莊環境轉變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垃圾兌換超市的運營,相當于3個保潔員的成效,支出僅是1個保潔員的報酬,擴大了保潔覆蓋面,提高了村民的保潔積極性,他們會自發自覺地去撿河道兩岸的生活垃圾。”流口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程偉說,這項舉措掀起了農村垃圾專項整治新潮,鄉風變好了,環境變美了。
實現鄉村振興的第一場硬仗就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是主攻方向。其中,如何科學妥善地處理好農村垃圾,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眼下鄉村振興的當務之急。
“整治鄉村內部環境要著眼于利用,而不是處理,要實現有機循環。對于農村的白色污染問題,應盡快研制并推廣可降解薄膜,在目前技術還未取得突破的情況下,要制定薄膜回收制度,激勵農民清潔耕地。”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說。
美麗鄉村建設需要凝聚合力,不能僅靠政府投入。要積極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或者與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鄉村建設。
“中國農村改革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最基本的經驗就是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推動農村一次又一次的制度創新。”湖南省社科院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研究員陳文勝說,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要充分相信農民、依靠農民,給農民和基層更多自主權,全面放開農民的手腳,調動他們大膽實踐、大膽創新的積極性,才能找到適合各地情況的有效辦法,形成鄉村振興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