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泉古村,其聞名遐邇在于它和《詩經》的聯系。《詩經》中描述古代先民田園生活的詩句多與這個古村落有關。如《詩經?七月》:“四月秀葽,五月鳴蜩,七月流火,八月萑葦。殷其雷,在南山之陽,何斯違斯,莫敢或還,振振君子,歸哉歸哉。”
其中,靈泉的位置就在“南山之陽”,位于今天陜西省合陽縣洽川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福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之間。靈泉古村人文歷史研究表明,這里至今仍然保留著《詩經》古老的語言和樂舞基因。時光流逝,靈泉古村在漫長的歲月磨礪中保存下來,難能可貴地讓今人從一磚一瓦中找到建筑藝術的瑰寶。
一路走來,在離福山以東5公里的靈泉,石牌坊上“更上一層”4個字雄渾大氣,明清傳統院落門樓、照壁、側壁頗為講究;木雕、磚雕、石雕、門窗基石技藝精湛;抱鼓石、上馬石、石門墩及拴馬樁隨處可見。
撫今追昔,質樸的古屋滋養了先民們安居的深情。這里獨有的古典民居風格,總讓人感受到愉悅,讓你心靈深處產生一種美好圣潔的情愫。古村有壯觀的樓閣、叢林幽谷,毓秀、宏偉,宜居、適度,且又古樸、莊重。古人設計房屋重選址,村落必是位于風水上佳的位置。
靈泉因古城而聲名遠播。始建于康熙37年,雖歷經百年滄桑,但保存仍算完好。留心觀察,渭北版的三合院注重風水,錯落有致、氣勢恢宏,所在之地環境宜人,空氣新鮮,讓人心曠神怡。
古村一代又一代的管理者們,承襲了保存古村落的傳統。比如甕城墻上至今保留著《創建門洞序幕的石碑》:忠義參天地,一統扶漢室。據說,這座修建于嘉慶年的三義廟因供奉劉、關、張神像而得名,廟的石獅造型、太極圖、八卦圖、石板圖栩栩如生。另有一清代建筑是三義廟斜對面的大房,房屋上雕建了整齊的明柱和梁頭木雕龍頭。村中的“黨氏祠堂”,大門飛檐翹角,屋脊高聳,檐懸柱低重,兩座廂房結構嚴整,讓人遂生天人合一、返璞歸真之感。
因處在黃河沿岸的南北中心地帶,靈泉人更重視建筑質量。據說,后巷道現存的一家門房在瓦房(指給屋面鋪泥上瓦)時,匠人一天只瓦了半間,主人以為招待不周而速度太慢,遂對匠人殷勤款待,結果第二天瓦得更少,當主人不解地問匠人時,回答是“叫人在瓦過的房上踩踏,或用碾谷坨坨(扁圓形的石碾子)在瓦溝向下滾,若瓦破一頁,分文不取”。百年來,這座門房屋面仍不漏雨,可見當時靈泉人受西周文化影響,講究屋舍建筑的堅固性、實用性和觀賞性。
在靈泉村,精美的“金錢套梅花格”,把腰房襯得更加輝煌、華麗。“蘭桂齊芳”的浮雕把上房裝飾得富有藝術觀感,刻花懸柱的附帶木樓,把廈房裝扮得對稱有序,巧奪天工的花磚獸頭把四合院點綴得百看不厭。
為古屋建筑做后盾的是強大的經濟實力。從合陽縣志上看到,僅全國各地在靈泉的商號就有90多個;靈泉作為地處秦晉豫的第一財東村,聚集了不少富賈大亨。他們宅第相連,遍布巷道村戶,盡享快樂驛站。可惜大部分房屋在戰亂年代衰落了,只有不少數家共用的門樓,見證著時代的變遷。
靈泉古村中,除門墩石、老門、青石護欄消失外,還存下了完整的老井、廟宇等,不少古民居仍保留著原樣。不由得讓人感嘆,不能再盲目拆舊建新了。否則,舊城改造完成之時,便是古村民居消失之日。可否修舊如舊、建舊如舊,采取一些補償措施,使古民居兼具文化建筑的多樣性,又具備文化品位的高雅性和文化風貌的獨特性呢?
在生態文明新時代,一場以“傳承古建筑文化、改善人居環境”為主題的“陜西農村建筑文化傳承交流會”在合陽論劍,專家學者們提出了“美麗鄉村——農村住房該建成什么樣子”的重要命題。面對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住進“白瓷磚方盒子”的“現代住房”,陜西一些村落開始探索“外觀與自然環境相融、內部更加方便實用”的新民居建設。
兩年前,由某慈善基金會資助200萬元、村民自籌300多萬元建設的靈泉村傳統風格新居,使古堡換了人間。藍磚白灰的“清水墻”、明清風格的“人字梁”、沿襲老宅特色的屋頂“脊磚雕”,讓人耳目一新。
站在新落成的新居前,靈泉新村的黨樹森老人滿臉欣喜:“新房子三合院,保留了靈泉村古宅的風格,內部設計又符合現代人的要求,實惠、實在。”地處黃土高原腹地,于今年6月正式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靈泉村,共有25戶村民像黨樹森一樣成為新民居建設的受益者。
建好“博物館”、守好“活化石”,村民們的感受印證了設計者的良苦用心。靈泉村新民居總體布局追求田園風格,方便農戶在住宅周圍種花種菜、經營農家樂等等。外觀則傳承了陜西關中地區明清建筑的“坡屋頂”的風格,使用墀頭、屋脊、影壁等磚雕,回應了村民對老宅子的懷念。室內布局則以滿足村民生活實用功能的需求為主,融現代生活功能與明清建筑風格為一體,為傳統村落的保護作出了有益探索。
漫步在靈泉古屋新村,它們是詩經故里塑造的精品。一處處,一戶戶,讓你盡享景區后花園的靜謐和淳樸的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