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近日福建公布一批美麗鄉村建設負面案例。這些案例中,有的鄉村修建大亭子、大牌坊、大公園、大廣場等形象工程。有的照搬城市模式,脫離鄉村實際;有的削坡填塘,破壞鄉村風貌和自然生態。
“鄉村文明是中華文明史的主體。”鄉村之美,美在自然,雜花生樹、綠意盎然,于生生不息中撫育萬物;鄉村之美,美在和諧,依山傍水而建,聚族次第而居,建筑與山水自然融為一體;鄉村之美,美在獨特,十里不同天、三里不同俗,景觀與人文風貌豐富多樣、鮮活多姿。正因如此,在城鎮化大發展的今天,鋼筋水泥無法湮沒田園抒情詩的想象,“記得住鄉愁”是與期望鄉村改變落后面貌并行不悖的呼喚。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新農村建設時指出,“注意生態環境保護,注意鄉土味道,體現農村特點,保留鄉村風貌,堅持傳承文化”,美麗鄉村建設的理念正根植于此。福建公布的這些負面案例表明,有的地方、有的人并沒有深入理解、真正接受這個理念,在實踐中與之脫節甚至背道而馳;或者雖然從理念上接受了,但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在實踐中出現了偏差。
拆與建,重“面子”更要重“里子”。有的鄉村熱衷搞“地標建筑”,曬場改成了大廣場,周圍還是田地;玻璃觀光棧道高高聳立,與田園景觀實在“違和”。有的鄉村道路硬化了,房子刷新了,花草種上了,但“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室內現代化、室外臟亂差”等問題依然如故。大廣場、大公園固然美麗,但耗資不菲卻無實際用處,農民未必買賬;水泥路、新房子固不可缺,但缺了垃圾桶和下水道的鄉村,也與美麗無緣。美麗鄉村建設不只是“穿衣戴帽”“涂脂抹粉”,更要實實在在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從最基礎的改水、改廁、垃圾處理入手進行環境整治,把錢花在必要的事情上,農民得實惠才真正愿意參與。

有“形”有“魂”,保持傳統文化內涵和底蘊。有的地方照搬城市模式,把農村住宅建得看似整齊劃一、洋味十足,卻沒有了依山傍水、錯落有致的韻味。有的地方鏟除野草、種上草皮,在祠堂外墻貼了閃亮的瓷磚,不僅不能讓人覺得美麗,反而“不鄉不城”、怪誕俗氣。如此舍棄傳統、求洋逐奢,說到底,是對傳統文化不自信。一味照搬照抄,既丟了祖宗的好東西,也沒學到人家的精髓;不會創造性轉化,就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進退失據、顧此失彼。
其實,深入了解傳統就不會妄自菲薄,傳統建筑的順應自然、詩畫之美,以及與人居文化、農耕文化、民風民俗的緊密相融,既是“鄉愁”所寄,也是美麗鄉村建設具有獨特魅力、強大吸引力所在。美麗鄉村建設要有“現代衣”,但不能少了“傳統魂”。
一村一貌,“個性”才有吸引力。有的地方急功近利、一哄而上,一張圖紙到處用,看來看去一個樣;有的地方制定標準“一刀切”,只要“標配”不顧實際情況。鄉村建筑遵照當地自然條件和百姓生活習俗而建,在形態上豐富多樣,加之不同的歷史沿襲、人文積淀,形成了不同的鄉村景致,一池碧水、一棵古樹、一位名人、一個傳說往往就是一個村莊的獨特符號。

注重保護這些生動鮮活的鄉村景致,努力挖掘鄉土文化根脈,突出個性才能守護鄉愁村韻。從發展的角度看,深度挖掘鄉村旅游文化潛力,要充分利用田園景觀、農耕文化、養生休閑等地域特色,形成“一村一景”;發展其他產業,也要因地制宜、找準優勢,形成“一村一業”,才能把鄉村的美麗優勢轉化為致富優勢。
福建“自揭家丑”,曝光負面案例,推動反思整改,值得稱道。必須承認,這些負面案例并非個例,在不少地方都不同程度存在,以此為鑒尤為重要。美麗鄉村建設既要有生態意識、傳統情懷,也要有長遠眼光、科學規劃,才能全面提升建設的品質和內涵,既滿足百姓生活需求又豐富精神需求,使美麗鄉村成為記得住、看得見、回得去的所在。
文章來源:中安在線-安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