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地方的文旅小鎮,民俗文化街上燈籠高掛,清一色的仿古建筑,木雕花窗、青磚粉墻,兩邊的商鋪生意卻冷冷清清。
很多商戶都表示,民俗街剛開業時火過一陣,可小鎮位置偏遠,周邊又沒什么大景點,聚不來人氣,不少店家只好關門。如今,一些特色小鎮千鎮一面,歷史文化街區缺乏特性,在當下已成為各界高度關注的問題。
特色小鎮或仿古文化小鎮的建設是鄉村振興的主要舉措之一,既做到了在強調文化傳承,依托本土歷史文化和建筑遺產的同時,發展地方經濟,有可以成為展示中國傳統文化和美學精神的重要空間載體。但一些地方看似文化色彩濃郁,實則缺乏深厚底蘊和獨特性,以至于熱鬧一陣就沉寂了。
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部分地方政府對特色小鎮政策理解存在偏差,將建特色小鎮單純理解為招商引資,并將指標和任務層層分解攤派;
部分地區特色小鎮建設盲目跟風,缺乏對自身特色、資源稟賦、文化遺存等優勢的正確認識和深入挖掘,沒有實現每個小鎮的成體系,有深度的文化呈現。
一些項目設計不切實際,對現階段人民大眾文化旅游的真實需要和實際消費能力把握不準。有的還借特色小鎮之名行房地產開發之實;沒有兼顧宜居與宜業,沒能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的有機融合。
花巨資打造的特色仿古小鎮曇花一現,不僅影響城鎮形象,更會浪費寶貴的土地資源,傷害投資者信心。針對這些問題,應從以下四個方面促進特色小鎮健康發展。
一,合理規劃小鎮經濟規模、人口規模、用地規模。通過整合重組、轉型升級、調整布局、優化結構,注重對傳統優勢文化的整合、創新與提升,借助全新的規劃和文化解讀,推動傳統文化產業向高端化發展。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小鎮社區功能,在人口數量與分布、空間結構與利用等方面進行科學設計,為人們提供舒適、便捷的生活空間。
三,吸引社會資金參與,讓社會資金進得來、留得住、能受益,減輕政府資金投入壓力,把特色小鎮作為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創新的承載平臺,為特色小鎮建設提供充足資金保障。
四,構建更具活力的制度體系。應圍繞產業支撐、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重點內容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完善相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