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將鄉村振興列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的重要戰略之一,明確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這是中央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體現了對鄉村歷史地位和意義的科學定位、對鄉村發展現實的研判和把握、對未來三十年鄉村發展藍圖的戰略性規劃,不僅將有力地指導解決“三農”問題,更將在鄉村衰退這一全球共同的挑戰中守護中華民族的鄉村文明之根,在持續、平衡、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描繪未來三十年美麗鄉村新格局
鄉村振興戰略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農業農村農民的建設與發展思想一脈相承,是關懷生產生活、關注文明文化、關切民族命運意義上的發展戰略,描繪了未來三十年美麗鄉村的新格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提出了一系列戰略性的理念、論斷和舉措,從根本上強調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從中華民族歷史與文化的高度,深刻闡釋了鄉村的文化意義,明確了決定中國鄉村命運的鄉村地位,強有力地扭轉了以狹隘的經濟主義思維判斷鄉村價值的認識,對鄉村文明的傳承、文化載體的續存乃至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回歸與守護都發揮了及時而長遠的作用。
正是在磅礴的歷史文化視野觀照下,在精神追求、文化傳承的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富有詩意的“記得住鄉愁”的城鎮化思想。鄉愁是民族的精神歸屬,鄉愁的源頭在鄉村,所以從文明文化的本體上,2014年中央提出,“創新鄉賢文化,弘揚善行義舉,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鄉建設,傳承鄉村文明”;從文明文化的生態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城鄉一體化,建設美麗鄉村,是要給鄉親們造福,不要把錢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不能大拆大建,特別是要保護好古村落。
強調搞新農村建設要注意生態環境保護,注意鄉土味道,體現農村特點,保留鄉村風貌,堅持傳承文化,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正是從更深層次的文明和文化意義出發,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眳f同一體的,是綜合生產生活、自然稟賦、文化傳統、制度體制的藍圖。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與應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以及經濟、民生一系列方略有機契合、緊密相關。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包括城鄉差距,正所謂“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仍是基本國情,農村就是這一基本國情的最大實際”“只要鄉村在中國發展的根性地位不變,‘鄉村興則中國興、鄉村衰則中國衰’的規律就不會變”。
習近平總書記一貫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強調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從發展全局看,鄉村振興戰略是國家優化結構、增強動力、化解矛盾、補齊短板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十九大報告就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做出了全面規劃和部署,包括“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這一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保持“穩中求進”的定心丸,還有與“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科學論斷緊密相關的農村發展導向,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系統的民生理念統籌下,實現的是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的美好圖景。
守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和種子
振興是內在活力的激發,是內生動力的培育和發展,不僅包括物質上的脫貧致富、生活基礎設施和社會福利的改良與提升,更有內在凝聚力、創造力的壯大和提升。鄉村振興涉及歷史記憶、文化認同、情感歸屬和經過歷史積淀的文化創造基礎,往往不是片面以城市為主導的“送文化下鄉”或就所謂先進模式進行移植和嫁接所能實現的,關鍵要實現文明再生產,要有堅定的文化自信,尊重鄉村文明,恢復和重建鄉愁記憶,對鄉村文化資源有再認識再發展,從而實現振興。
以傳統工藝為例,農村是民間傳統文化的母體,是傳統手工藝的富集地,尤其當傳統工藝經過城市化、工業化、市場化劇烈沖擊后,其生活基礎、歷史載體等主要留存在農村,而且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手工藝文化資源尤其豐富。這些手工藝文化是活的文脈,既形塑了鄉村傳統的民居建筑、家居裝飾、用具器物、特色服飾,裝點維系著民間禮俗、節日氣氛,其本身也是一種文化生產、文化創造,是一種文化生產力。
比如在貴州丹寨的調研中我們看到,依山而建的木質吊腳樓,家居簡單樸素,但蠟染的衣服美麗大方,村民中不少男性從事建筑和木匠工作,女性為蠟染畫蠟,傳統民居建筑里保留的是傳統的生活氣息,蠟染圖案里寄托的是美好寓意,這些手藝文化凝聚的是人文之美、鄉村之美。這樣的鄉土文化有形、有記憶、有勞作參與、有文化傳承,是一種聚人聚心聚氣的文化認同,而且可以在知識經濟、創意經濟發展的形勢下為生產發展、經濟發展提供文化支持。
以傳統民俗為例,我國傳統農村社會是熟人社會,有穩固的情感維系和寄托,這些親情鄉情通過風俗習慣加以表達,也是日常生產生活相互幫助的重要途徑。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的引領下,廣大農村對優秀鄉約習俗的自覺度不斷提升,好的鄉風民俗富有凝聚力,為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在嶺南地區的年例調研中,我們感受到傳統節日民俗的感染力,粵劇、歌舞、飄色、舞龍、舞獅等充滿熱情,昂揚向上。可以說,這些文化活動、儀式禮俗以及鄉土鄉音和傳統的建筑雕塑、村社地標等就是共同記憶和情感歸屬,是我們抵御村落的空心化、老齡化等鄉村衰落的一種精神基礎和情感紐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鄉村振興戰略是鄉村的振興,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土壤和種子的守護,在我們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的歷史上有重要意義。
重塑城鄉互補的鄉村文明風貌
一段時期以來,農村被作為城市發展的原料和勞動力供應基地,導致城鄉失衡。破解歷史性難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指出“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要堅持從國情出發,從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和二元結構的現實出發,從我國的自然稟賦、歷史文化傳統、制度體制出發”“要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促進城鄉在規劃布局、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發展”,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通過逐步實現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鄉產業發展融合化,城市和鄉村共生共榮,共同發展。
十九大報告提出“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從“手藝農村”調研情況看,傳統手工藝是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資源,符合生態環保需求,依托地方物產和自然資源,進行手工藝制作,無污染,是綠色產業;具有循環經濟價值,手工藝原材料及產品可再生、可降解、可循環利用,生態高效;具有勞動力密集特點,有益于發展生產,促進就業;具有文化創意空間,特色手工藝反映地方文化傳統,體現人文風土特色,融會當下創意創新,是特色文化產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具有產業輻射效能,特色手工藝發展有助于帶動當地民俗旅游、土特產加工、智慧農業發展,具有產業延伸和拉動效應,農村手工藝生產發展是富有特色的農村文化產業。
“鄉村振興”戰略下的城鄉互補,是留住鄉村文化根柢、保留鄉村文化源的互補,是保護和激發鄉村文化活力的發展舉措。從這些年的鄉村調研的情況看,無論少數民族貧困地區,還是廣東、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鄉村發展的基礎和機遇往往在于富有特色的鄉土文化。鄉土手藝、民俗禮儀、民居建筑等是振興發展的歷史文化財富,其中包含民間的創造智慧,蘊含優秀的地域精神,維系和凝聚著我們民族的集體記憶,是鄉村振興的文化生產力。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我們要進一步形成鄉村的文化自覺,堅定鄉村的文化自信,更深刻地理解“鄉村振興”戰略的人文關懷、人文情愫和文化使命,扎扎實實去探索和踐行。
城市與鄉村是一個有機體,二者均應實現可持續發展、相互支撐。通過建立城鄉融合的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將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繁榮富強、農民安居樂業,實現鄉村文明與城市文明的交融互補,在生產發展、生活幸福、文化繁榮的基礎上迎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