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除北京、濟南外,天津、上海、西安、成都、重慶等多地也已出臺文件,從旅游、餐飲、文化、交通等多維度培育發展當地“夜經濟”。
在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消費動力強勁,服務消費增速明顯,而夜經濟毫無疑問主要就是消費,尤其是服務消費,可以說抓住夜經濟,就是抓住了城市未來消費的新的增長點、新的藍海,甚至是主戰場。
從這一點看,各地“大力發展夜間經濟”也就不奇怪了。
一、鄉村,也是拉動內需的主戰場
消費拉動經濟效果明顯,而消費呈現出兩個維度的縱深發展方向,一個是時間,一個是空間。
從時間上來看,消費時間拉長,呈現出從白天消費到夜間消費的趨勢,這也是各地緊急出臺政策保障夜經濟的原因。
從空間上來看,消費的半徑擴大,呈現出從城區消費到郊區消費的趨勢,甚至是到更遠的鄉下消費。
據農業農村部官網消息,2018年,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營業收入超過8000億元,吸引30億人次到鄉村休閑度假。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已成為城市居民休閑、旅游和旅居的重要目的地。近年來,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蓬勃發展,產業規模穩步擴大、發展主體類型多元、產業布局逐步優化、發展機制不斷創新。截至2018年底,農業農村部已創建388個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市),推介了710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另據途牛旅游網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途牛有關“鄉村”、“農家樂”、“鄉村度假”等關鍵詞的搜索量相比2017年增長了30%。
在2018年通過途牛預訂鄉村旅游的游客中,跨省市出游的游客占比達56%,其中,61%的人選擇在旅游地過夜,這兩項數據較2017年均有所上升。鄉村旅游越來越受到人們認可,游客愿意花費更多旅游成本,深入體驗鄉村生活。同時,在選擇住宿地點時,多數游客更樂于住在鄉村民宿,體驗更原汁原味的鄉村原始生態。
也就是說,鄉村吸納的“日經濟”、“夜經濟”潛力并不比城市遜色。
城市在告別“夜太黑”,希望鄉村也能告別“夜不亮”。
二、鄉村會客廳,正在成為鄉村的引爆點
提及鄉村,很多人有很多刻板印象,比如鄉村就是“好山好水好無聊”、“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家里現代化,屋外臟亂差”,換句話說,如今的鄉村離古人詩篇里描繪的鄉村風情、田園詩畫越來越遠。
實際上,當前的鄉村,由于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推進,社會資本和先知人群紛紛涌入鄉村和田園,給鄉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
如今的鄉村,尤其是鄉村旅游業態,逐步發展到涵蓋種養殖產業園、農家樂、休閑農莊、鄉村民宿、鄉村度假(康養)區、鄉村旅游景區、傳統古村落、特色民俗文化街、現代農業觀光體驗園、鄉村研學基地、傳統手工體驗坊、鄉村創客基地等豐富內容和載體。
如今的鄉村,不但詩意的田園、清新的空氣、安全的食品、可觸摸的鄉情成為城市人消費升級的消費新潮流,而且到鄉村創業、幫扶,甚至定居,也成為新的發展趨勢。
如今的鄉村,不但是廣大市民周末休閑娛樂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成為各地游客感受不同地域民俗文化的體驗之旅,更是城里人展示自己所在地域特色風情、特色文化、特色產品的新名片,以及宴請外地朋友的新會客廳。
與此同時,一批新鄉賢開始返鄉。鄉賢,多是飽學之士、賢達之人。從鄉村走出去的精英,或致仕,或求學,或經商,而回鄉的當代新鄉賢,以自己的經驗、學識、專長、技藝、財富以及文化修養參與新農村建設和治理。他們身上散發出來的文化道德力量可教化鄉民、反哺桑梓、澤被鄉里、溫暖故土,對凝聚人心、促進和諧、重構鄉村傳統文化大有裨益。
無論是所在區域城里人的消費鄉村,還是外鄉人的探索獵奇鄉村,亦或新鄉賢的回歸鄉村,都透露著國人的文化自信。
城里人不再視鄉村為臟亂差、貧窮、愚昧、閉塞的代名詞,而是積極尋求融入的新天地。
中央一再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
而發展鄉村、復興鄉村、振興鄉村,不僅要傳承傳統建筑、保護自然資源、保護歷史文化遺跡、發展農業生產、改變農村風貌,還要傳承傳統農耕文化、傳統飲食文化、傳統鄉土文化、傳統手工技藝,讓我們的民族有根,讓我們的國家有文化自信,讓我們的子孫有前進的依托。
因此,基于文化自信的鄉村消費、鄉村探索、鄉村傳承、鄉村保護、鄉村歸居,以及進一步的融合產業、教育、文化、旅游、時尚、休閑、情感的鄉村平臺,勢必發展為一個區域新的會客廳。鄉村會客廳的出現,將成為鄉村新的發展載體、新的經濟拉動引擎。
城市的夜空即將被照亮,希望鄉村的夜空稻香彌漫、蛙聲一片、群星燦爛、把酒聊田、雞飛狗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