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即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
文件指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指明“三農”工作方向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此時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具有節點性的意義,事關今后一段時間“三農”工作的定位和考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問題之一就是“農業基礎還不穩固”。作為“十四五”期間的第一個“一號文件”,必然要對農業基礎不穩固問題予以解答。
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依然極端重要,須臾不可放松,務必抓緊抓實。今年的“一號文件”不僅部署了2021年的農業農村政策,還對“十四五”期間的農業農村政策進行了部署。
截至2020年底,我國的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一號文件”提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并且具體規定了銜接周期及途徑,這不僅使數百萬貧困農戶吃了一顆定心丸,而且對于800多個國定貧困縣以及大量的省定貧困縣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此外,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迫切需要挖掘農村潛力,擴大農村需求,暢通城鄉經濟循環,為此“一號文件”提出“全面促進農村消費”等要求。
主要內容聚焦鄉村振興
今年的“一號文件”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重大部署,對于扎實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具有重大指導意義。文件內容全面,政策含金量高,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五方面:
工作重心轉移。“一號文件”提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對于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的原貧困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確保工作不留空檔、政策不留空白。
這一政策將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平穩過渡,并推動“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進一步打牢農業基礎地位,是完成新階段發展任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性環節。
當然,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但相對貧困問題還會長期存在,這就要對包括原貧困戶在內的農村低收入群體加強常態化幫扶,對于有勞動能力和致富意愿的低收入人口開展開發式幫扶,幫助他們盡快提升致富能力;對于喪失勞動能力的低收入人口,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按規定納入農村低保或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范圍,解決他們生活的后顧之憂。
打好種業翻身仗。“一號文件”提出:“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現代種業是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的基礎。按照“一號文件”的要求,“十四五”期間要加強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加強國家作物、畜禽和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建設;支持種業基礎性研究,打好種業發展的基礎;加快實施農業生物育種重大科技項目,加強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相結合的應用研究;支持種業龍頭企業建立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促進育繁推一體化發展。
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一號文件”明確提出,鄉村建設行動,是農村現代化的具體化和形象化。“十四五”期間鄉村建設行動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一號文件”提出,要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就是要在三年行動成果的基礎上,加強中西部地區農村戶用廁所改造,統籌農村改廁和污水、黑臭水體治理,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力爭到“十四五”末期,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根本性的改變。今年“一號文件”還有一個重要創新點,即明確指出在縣域內實施城鄉融合發展,這就抓住了城鄉融合發展的“牛鼻子”,對于促進鄉村和城鎮的融合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深入推進農村改革。一方面,繼續強調向改革要紅利。“一號文件”提出“有序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此外,如何鞏固和利用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成果,發展重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增加農民的財產收入;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改革,完善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政策,保障鄉村產業發展和鄉村建設用地等問題,都是今后農村改革的重點任務。
加強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一號文件”提出,要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要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我國延續幾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緊密結合在一起,培育獨特的鄉村文化,這是我國農村現代化的基礎和硬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