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用紙在前人著述中頗多,若以名目詳加區分,已不可考。從原料上看,無非是麻、竹、樹皮等植物。受地理環境的制約,植物的生長各有差異,反映在生產古書用紙上,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時代性特征。
拍場圖錄上,古書用紙繁多,除卻特殊用紙會著重說明,一般用紙則相對簡略。有經驗的古籍書友,會將清代黃色的紙認作竹紙,因竹紙色黃薄脆。白色用紙一般認作皮紙,因皮紙色白細膩。這種判定僅僅是泛泛而談,色澤也并不是鑒賞紙質的全部。
從古紙反映的不同特征,可以看出古籍用紙具有極強的地域性與時代性。
地域性
古籍用紙的地域性分為域內和域外。域內指中華南北方區域,如宋代刻書用紙,南方多皮紙,北方多麻紙。又如,云南皮紙和安徽皮紙就有很大的地域性特征。域外則是受到漢文化熏陶的國家:日本、高麗、越南。
“特別是南方,桑樹皮、楮樹皮、青檀皮、藤皮等多種樹皮,都能用來造紙,故南方出版的書籍多數采用皮紙制造。而北方可用來造紙的樹種韌皮少,相對來說麻科類植物較多,造紙仍以麻紙為盛,故書籍出版仍多以麻紙印造。”
——李致忠《古書版本鑒定》第53頁。
元 普寧藏 黃麻紙,細看纖維較粗,淺黃色。
北方環境適合種植麻類植物,因此多產麻紙。紙質呈現白色或淺黃色,纖維較粗,韌性極強。今見麻紙經黃檗熏染以防蠹,呈暗黃色,宋元刻經多是呈現此色。
南方氣候溫暖適宜,樹木常年茂盛,生產的皮紙,品質極高。質地皎潔瑩潤,韌性極強,上書效果極佳,明清時常被當作貢品進獻。
在明代時,也可看出各地所產紙質的不同,優劣的區分就已經有很明確了。明代藏書家胡應麟在他的《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寫道:
“凡印書,永豐綿紙上,常山柬紙次之,順昌書紙又次之,福建竹紙為下。綿貴其白且堅,柬貴其潤且厚。順昌堅不如綿,厚不如柬,直以價廉取稱。閩中紙短窄黧脆,刻又舛訛,品最下而直最廉。”
這里補充一點題外話,即是宋代刻書用紙皆是麻紙的謬論。根據國家圖書館李致忠先生檢驗得出的結論,即是現存宋版書,尤其南宋本,肉眼直觀紙張纖維判斷的黃白麻紙,其實是皮紙。
“七十年代初,我們曾經請造紙技術史研究專家潘吉星先生,跟我們一道觀察過數十種宋版書。檢驗結果證明,過去我們習慣上稱道的所謂黃白麻紙,多數都是皮紙。”
——李志忠《古書版本學概論》43頁。
域外(日本、高麗、越南)
日本皮紙,稍厚,韌性強。
日本古代印書用的皮紙與國內皮紙有很大的差異,日本皮紙多用楮樹皮,稍厚,纖維粗糙,但韌性極強,上書效果極好。
另日本刻書用的美濃紙是非常名貴的紙,色淡黃,紙張呈半透明狀,紙質細膩皎潔,上書效果極佳。
高麗刻書用的皮紙,纖維較粗,內部不緊密,厚度高,紙紋清晰,大多呈暗黃色,也有上乘白色的。開本要比中土本大很多。另宋代高麗進貢皮紙,也被稱作高麗皮紙,紙質細密,極稀見。
越南刻本用的皮紙,紙張呈奶黃色也有白色,與中國本土紙厚度接近,紙張略粗。其書口或書脊處會涂抹一種醬紅色原料,為防蟲去濕。
時代性
宋元時以皮紙、麻紙、竹紙為主,明代則是白棉紙和竹紙為主,清代則是開化、太史連紙、竹紙、白紙等多種紙張為主,這些特征都符合各自所處的時代特征。
南宋江西廬陵官刻初印本《資治通鑒綱目卷第二十三》,簾紋兩指寬。圖片源于網絡。
古書用紙簾紋的時代性。宋元古紙在兩指寬,到了明清就只剩一紙寬,這是由于時代越往后,紙的纖維就越細,抄紙用的竹簾就越窄。
康熙內府刻本,開化紙。圖片源于網絡。
古書用紙原料的時代性。明代出現的白棉紙到了清代就不再使用。清早期盛行的開化紙、太史連紙到中晚期清朝國力的下降,再無代表時代的高品質紙張出現,類似內府名貴用紙逐漸消失。
每個時代都有屬于那個時代的特征,這些特征對鑒別古籍版本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古籍用紙具有地域性和時代性的特征,從原料入手,由表及里,逐漸甄別,才能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