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文化中,花卉不僅是自然美的象征,更承載著豐富的情感和道德寓意。花的柔美特質與女性氣質綁定,形成“花-美人”互喻傳統,如《花間集》以花代指女性。
花卉被賦予“擬人化”品德(如蘭之貞、梅之堅),反映儒家對女性“德重于容”的倫理要求。但牡丹等名花的使用,則受階級限制,贈花行為本身成為身份認同的符號。
古人贈予女性的花卉選擇,往往與其文化內涵、社會禮儀及女性角色緊密相關。
三八節將至,又到“瘋狂”送花時。
列出六種花卉的內寓,或許更能體會贈花人的深情厚意。
芍藥
它是先秦至漢時期的首選。
先秦時稱芍藥“將離草”,用于離別贈花;漢代后與牡丹并稱“花中二絕”,寓意情意纏綿。
《詩經·鄭風》有“贈之以芍藥”的記載,是早期男女定情的信物,體現含蓄的浪漫。
牡丹
唐以后盛行牡丹。
牡丹象征著“富貴圓滿”“國色天香”,唐代起成為宮廷貴婦的象征,寓意女性雍容華貴。常用于贊美女性身份地位或容貌出眾,如白居易《牡丹芳》中“花中此物似西施”;亦用于婚慶,祝愿婚姻美滿。
但在當時,宮廷貴族多用牡丹,民間受限制。
蘭花
蘭花被文人階層推崇,其象征“君子之德”,但贈予女性時多贊其“幽貞高潔”,如才女或賢妻。
文人雅士以蘭喻志,贈予女性則暗含對其品格的敬重,如屈原以蘭自喻,后世引申為對女性內秀的欣賞。
梅花
宋元以后更重梅花。
梅花凌寒獨放,喻“堅韌清高”;宋代后亦賦予女性“傲骨貞潔”之意,多贈才女或守節女性,如李清照詞中常以梅自況,梅花成為女性文人精神符號。
荷花
受佛道文化影響,荷花又獲“獨愛”。
佛教視其為純凈,道教喻“陰陽和諧”;贈女性多取其“出淤泥不染”的貞潔寓意。常見于表達對女性操守的贊美,如《洛神賦》以“灼若芙蕖”形容神女之潔。
桃花
桃花,則是世俗文化的呈現,有雙層意。
如《詩經》“桃之夭夭”句,既象征春日愛情,又如“桃花劫”,隱含“輕薄”之諷。
民間男女傳情常用,但需結合語境,如崔護“人面桃花相映紅”的故事,則展現其雙面性。
古人贈花更重象征而非形式,少見現代花束,多以盆栽、折枝或紋飾(如簪花)呈現。且受“男女授受不親”限制,贈花常需通過媒介(如侍女傳遞),或借詩畫婉轉表達。
花卉文化不僅展現古代審美,更是解碼傳統社會性別觀念、倫理秩序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