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30日,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蘇州繡娘姚惠芬與當代藝術家鄔建安合作的一組8幅《骷髏幻戲圖》歷經近90天的創作,終于宣告完成。5月4日,姚惠芬就將帶著這組傳統非遺與當代藝術牽手的蘇繡新作前往意大利,參加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
本屆威尼斯雙年展總主題是“藝術永生”,中國館的主題則是“不息”。中國館由中央美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杰擔任策展人,他將率湯南南、鄔建安兩位當代藝術家和汪天穩、姚惠芬兩位非遺傳人共同參展。
傳統非遺進入當代藝術殿堂,有網友認為這會不會變成“中國元素的堆砌”?邱志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應說,“對話,是牽手的基礎。傳統與當代的碰撞,新老之間的唱和,聚集起的是不息的能量場。這就是中國藝術源遠流長的秘密所在,這也是此次展覽希望詮釋給全世界看的。”

除了與鄔建安合作的《骷髏幻戲圖》,姚惠芬此次還與湯南南合作了《遺忘之海202》,與邱志杰合作了一組11幅的《精衛》,獨立繡制了《馬遠·水圖》一組12幅,對于這30余幅即將亮相威尼斯雙年展的作品,姚惠芬最滿意的就是《骷髏幻戲圖》。
在姚惠芬與鄔建安等人的合作中,當代藝術家重點提出了“理念突破”,希望通過表現形式的變化創造新的“刺繡語言”。而這,也成了一代“針神”沈壽的第四代傳人姚惠芬突破自己的最大動力。站在繡館里,看著面前擺成一排的九幅構圖相同、但針法各異的作品,繡了40年的姚惠芬很是感慨地對記者說,“這一幅是按照傳統繡法繡制的,用的針法大概有七八種;另外8幅則是打破傳統,前所未有地將以平針為主的40多種傳統針法融會貫通,用于每一幅作品中,每一幅的針法結構還都不一樣。對比之下,可以明顯看出不同。希望這種新的刺繡語言可以得到世界觀眾的認可。”
記者了解到,蘇繡中的平針針法過往多用于服飾、被面之類的花樣紋飾,近來則漸被“亂針”“虛實針”等取代,不少傳統平針針法更被棄之不用。但在《骷髏幻戲圖》中,姚惠芬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將最為傳統的平針針法用到極致,大膽探索新的“創作語言”。對此,省非遺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趙魯剛很是認同,“用反傳統的方式致敬傳統,是很有意義的藝術突破。這樣的探索,可以讓作品更好地表達藝術家的思想,呈現出蘇繡罕見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