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浮云海外,養心山水間?!薄ⅰ拔ù颂一ㄔ?,四塞無他虞?!边@些美妙的詩句,都在意指同一個地方,那就是松陽。這是一座千年古縣,亦是千年農耕文明活的樣板。
松陽聲名在外,未抵達前,關于她的全部印象,都來自于一個古村落:依山而建的古民居呈階梯式層層鋪開,高低落差有致,斑駁墻體在陽光下泛著迷人的金黃……楊家堂村,一個秘藏在江南深處的金色“布達拉宮”。
楊家堂村位于浙江省松陽縣三都鄉,從縣城到村里需要在狹窄的山路上行駛約8公里。村莊坐落在一座環形的山凹中,左右兩翼山巒環抱村莊,風水布局相當明顯。在地無三尺平的楊家堂,20多幢土木架構的清代民居沿著山坡一級級向上延伸,整個村莊上下屋高低落差約2至3米,在視野中展現出一個巨大的建筑立面,是松陽縣典型的階梯式古村落,有金色布達拉宮之稱。
據記載,該村建于1655年前后,至今已有350多年的歷史。清朝順治12年,宋顯昆最早定居到楊家堂。對于村名的來歷,松陽縣地名志中稱:因村中有三棵交叉的樟樹,故最早叫樟交堂,后改為楊家堂。
楊家堂村及其宋姓來歷,從其宗譜《京兆宋氏宗譜》可看出,其宋氏祖先來自西安(京兆,古都西安及其附近地區的古稱)。
宋濂為唐代名相宋璟之后裔(25世孫),而宋濂為浦江的一代世祖,其孫宋可三因綰絲藤遷于松陽縣三都鄉呈回村。1655年許,宋可三第八代世孫宋顯昆從呈回村遷居楊家堂村。
宋顯昆遷居楊家堂村后的70余年間,楊家堂只有數間茅房,族人以賣柴、狩獵為生,生活十分艱苦。到了宋顯昆曾孫宋宏堂時,卻出現了“奇變”。
關于宋宏堂,傳有這樣一段文字記錄:宋宏堂五歲喪父,時其兄宋宏資也僅九歲,孤兒寡母,家境甚是貧苦。但其母蔡氏對兄弟倆要求甚為嚴格,日間要他們出去干活,入夜則教他們習文,故使兄弟兩能習字斷文、知書達理。一日,宋宏堂挑柴去城里賣,于泉址涼亭歇腳,拾得一內約有2000兩銀子的錢袋。拾得銀兩后,宋宏堂就在涼亭中等侯失主。失主回找時,他就將所有銀兩如數還與做木材板業的衢州巨商。那巨商感激不已,誠問宏堂有何要求,宋宏堂說,我什么都不要,若你能用得著我,我可否當你學徒。之后,宋宏堂就跟隨那巨商學做木材板業生意。因有母親蔡氏的諄諄教誨,宋宏堂不僅能寫會算,且品德高尚,倍受世人尊重。跟隨巨賈學商一段時間后,經得巨商許允,自己也另立門戶,從事木材板業生意。曾數十次販運木材到杭州,并入股杭州南星橋“松茂板行”,成了股東老板,終成松陽的木板巨商大富。宋宏堂發跡后,生活上仍省吃儉用,而將錢財用于“建廈屋、孝高堂、友兄弟……”從而逐步修建起時至今日我們尚能一見的楊家堂古居群。
走進楊家堂,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這些鱗次櫛比的清代乾隆年間的古建筑和那一層層翹首相對的馬頭墻。當然也包括那些精美的雕梁畫棟、門窗雕花等等。
楊家堂古民居中幾乎每家大院中都有學報、官報,有的甚至于從中堂貼到客間板壁。由于時間久遠,已經沒有一張是完整的了,有的學報中還留有幾個字,有的幾乎看不到字的影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