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始建于1867年清同治年間,位于福建南安官橋漳里村,距泉州市區20公里,2001年06月25日,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作為清代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永定土樓并稱為福建的兩朵民居奇葩。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南安市官橋鎮漳里村漳州寮自然村,占地面積1.53萬平方米,系清末旅居菲律賓的愛國華僑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建造。蔡資深(1839-1911)乳名淺,16歲隨父南渡菲律賓經商成為富僑,光緒三十一年(1905)因泉郡受災賑濟誥授資政大夫。清同治四年(1865)他開始斥巨資在家鄉建造這一民居建筑群,至宣統三年(1911)竣工,歷時46年建成,占地面積3萬多平方米。
這組建筑,迄今尚存的有同治年間興建的宅第2座,光緒年間興建的宅等13座、蔡氏宗祠1座,宣統年間興建的書房1座,計大小房間近400間。其布局分五行排列,每列二至四座不等。每座一至三進不等,左右或單邊建有護厝。東側附建有一組書軒、梳妝閣、醉經堂等建筑。除光緒三十三年(1907)建的最大一座,是地處西端,且為坐西朝東外,其余各座皆坐北朝南。其中興建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的一座為其自用宅第。在座與座之間前后相距10米左右,鋪砌石埕相連,埕邊鑿水井1口,輔以井臺,頗具匠心;左右兩側又各有2米寬的石路相隔,筆直貫穿。
蔡氏古民居-雕刻技法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里,總共有五種雕刻藝術,包括石雕、木雕、磚雕、泥塑雕,還有一種雕刻藝術非常奇特,至今為止沒有專家考證出來。雕刻方式有線雕、浮雕、半透雕、漏空雕等,充分體現了泉州地區古建筑巧、美、秀、雅的風格。
蔡氏古民居-玄機深藏
大厝的布局體現閩南修建文化的風水"玄理,古民居建筑多為穿斗式結構,硬山或卷棚屋頂,在形成賞心悅目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同時,還符合冬暖夏涼的居住功能和安全寧靜的心理功能,頗具科學性,令人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