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能丟,而且要不斷發揚光大?!卑不帐侵袊非拔拿鞯闹匾l祥地之一,在漫長的農業耕作實踐中,先人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農耕文化,并代代積累傳承。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傳統農耕文化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一大批如“耬犁水車鐮刀鋤、石磨碾盤杈耙鍬”等傳統耕種農具正走向歷史,許多農業傳統技藝后繼乏人。加強對安徽農耕文化的傳承、保護和開發,不僅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的迫切需要。
農耕文化是指在農業生產實踐活動中所創造出來的與農業有關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安徽農耕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第一,從生產用具看,早在新石器時代,安徽境內就出現了人類相對固定的居民點,如肥東大陳墩、肥西古埂、含山大城墩、含山凌家灘等。其中以含山凌家灘的文明程度最高,出土發現了石刀、蚌刀、蚌鐮、石鏟、石鋤等農業生產工具以及陶杯、陶盞等飲酒器皿。第二,從農產品看,皖北主產小麥及山芋、玉米、高粱等,居民以面食為主;皖中盛產大米、棉花、茶葉、水果等,水產、家禽、家畜也多;皖南山區擁有林茶之利,山麓盆地與河谷地區又適于農業耕作。第三,從文化遺存看,亳州、壽縣、安慶、績溪、歙縣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集中在歙縣、黟縣境內的明清民居、祠堂和石舫,數以千計。第四,從傳統村落看,安徽省級傳統村落數量現有363個,入圍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總數達163個,主要分布在皖南及皖西地區;安徽省有65個千年古鎮、34個千年古村落被列入地名文化遺產名單。第五,從文化節慶看,有近些年來舉辦的淮南豆腐文化節、碭山梨花文化節、銅陵生姜文化節、亳州中藥材文化節等。第六,從戲劇歌舞看,安徽地方戲曲有40多個劇種,影響較大的有黃梅戲、徽劇、廬劇、泗州戲、鳳陽花鼓、皖南花鼓戲、皖北花鼓戲、淮北梆子戲、青陽腔、儺戲、彈腔、高腔等戲曲聲腔和巢湖民歌、皖西民歌等。第七,從農事諺語看,有預測農業生產收成的,如“立春三場雨,遍地都是米”“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等;有施肥技術要求的,如“要想多打糧,積肥要經常”等;有珍惜土地的,如“莊稼百樣巧,地是無價寶”等。第八,從文化精神看,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造就了安徽人尊重自然、勤儉持家、質樸醇厚、守望相助、尊老愛幼、慎終追遠等文化傳統。
開發農耕文化資源,拓展農業功能,具體要從如下幾個方面著力:
一要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農耕文化是由農民在農業生產中形成的,推進農耕文化產業開發,必須堅持以農民為主體。要緊緊圍繞農民創新創業開展,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生態等鄉村特色產業。以振興傳統工藝等為重點,培育一批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建設一批農民工創業園,激發農民創新創業活力。
二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壯大區域主導產業,大力發展綠色農產品,增強區域經濟發展實力。比如,在重點發展小麥、大豆、水稻、油菜等糧油產業以及牛、羊、豬、雞、鴨、鵝等畜禽產業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特色種養產業;重點發展名特優淡水魚、龜、鱉、蟹、蝦養殖等水產業;重點打造脫水蔬菜、速凍蔬菜和腌制蔬菜產業、食用菌、山野菜等蔬菜產業;重點發展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等綠茶生產和祁門紅茶生產,培育有機茶品牌;發揮中醫藥健康養生、溫泉養生、生態養生優勢,打造一批健康產業特色縣區、小鎮和街區。
三要開發有鄉土氣息的文旅產品。立足資源稟賦,挖掘鄉土氣息濃郁的文化產品,加快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比如,依托青山綠水、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開發休閑農莊、鄉村酒店、特色民宿、森林人家、自駕露營、戶外運動等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品。加大對農村傳統聚落、農村民俗風情、農業特色景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力度,不斷豐富森林體驗、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產業類型。
四要建立多渠道融合支持機制。政府需從產業政策、金融投入、市場調節等多方面入手,培育和建立農耕文化產業發展的良性運轉機制。建立財政支出優先保障農業農村發展機制,并保證適度增長率。落實農耕文化產業發展稅收優惠機制。設立農耕文化產業化發展基金。探索實施農耕文化項目融資,有效利用社會資金,形成政府推動、市場運作、專業化管理的農耕文化產業化發展的資源融合機制。
五要打造農耕文化特色品牌。圍繞農耕文化產業發展需求,開發出特色農耕文化產品系列,進行品牌運營和打造,創建一批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切實增強消費者的認可度和參與度。有組織有規劃地支持相關農耕文化發展企業申請注冊商標,申報馳名、著名商標和名牌產品。通過政策扶持、稅收優惠等手段,引導優勢資源向優勢企業、優勢品牌集中。加大品牌宣傳力度,舉辦各類農耕文化節慶宣傳推介活動,鼓勵企業在境內外建立專門推廣推介機構。綜合運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開展多種形式的品牌展示、推介活動,打造一批“皖字號”區域大品牌、行業大品牌和企業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