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大家宗白華先生曾論:美的對象之第一步需要間隔。圖畫的框、雕像的石座、堂宇的欄干臺階鵝頸椅、劇臺的簾幕、從窗眼窺青山一角、登高俯瞰黑夜幕罩的燈火街市,這些美的境界都是由各種間隔作用造成。
正是這種間隔,戲劇化地生成了一種美感形式,將平常事物變得可觀。
說到裝飾,其實算是裝修吧,園林裝修分為內檐裝修和外檐裝修。內檐裝修就是室內的一些紗隔、屏門、罩、博古架等。外檐裝修就是長窗、半窗、地坪窗、橫岡窗、合窗、磚框景窗、欄桿、鵝頸椅、掛落、雀替等。
其實這些細節上的裝修也是檢驗園林精致與否的重點。
欄桿
設在走廊兩柱之間,或設在地坪窗、和合窗之下代替半墻。
《園冶》寫道:“欄桿花樣可以信手畫成,以簡便為雅。古人所用的回文式和萬字式,一概摒棄,只留若干作為涼席和佛座裝飾之用,園林內房屋的欄桿,則一律不可用。我於數年之間,留有百種樣式,有的細致而較精美,有的簡單而有風韻。
鵝頸椅
因靠背彎曲似鵝頸而得名,俗名還有吳王靠或者美人靠。常位于建筑回廊,便與休憩觀景。
據傳,"美人靠"是徽州民宅樓上天井四周設置的靠椅的雅稱。徽州古民宅往往將樓上作為日常的主要憩息和活動的場所。古代閨中女子輕易不能下樓外出,寂寞時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遙望外面的世界,或窺視樓下迎來送往的應酬,故雅稱此椅為"美人靠"。
這樣的美人靠和美人交融顯得雅致而靜謐,也有點淡淡的憂傷和愁緒。無論是雅還是憂,美人靠已成為了園林或庭院里一處至關緊要的點綴。
掛落
中國傳統建筑中梁枋下、柱子兩側的一種構件。因其安裝在檐下呈懸掛狀,因此得名“掛落”。廊檐的裝修形式,式樣僅藤莖和卍川二種,實際運用中以卍川形為主。掛落用木條制成,懸掛于廊柱間的枋之下,細條雖簡潔,卻有很好的裝飾作用。
掛落的構造以三邊作邊框,而兩邊框的下端作鉤頭形,雕成如意紋。邊框多用榫接固定于柱上。掛落則一端用榫,一端插竹銷,連接在邊框上,可裝可卸。
掛落的裝飾題材中卍字紋最具代表性。
卍字紋結構單純,所形成的紋樣給人莊重、嚴整的感覺,但又不失藝術美感。雖是由曲直的線條構成,卻也不呆板,“嚴肅活潑”說的或許就是這種吧。
除了卍字紋之外,也有帶有花紋雕刻的掛落,如恰航的掛落。
掛落之上,加以精細的雕刻,為這處建筑增添幾分亮點。一般園林或宅第建筑內除了卍字紋之外,還有纏枝紋、藤莖紋等,紋樣繁復多樣,極具藝術品格。
圖形符號只是一種外在形式,內在的寓意,加上獨特的審美,以及巧奪天工的技藝、精巧的構思,使得園林內的掛落更為古樸典雅、美觀大方。作為古建藝術中的一部分,掛落雖小,但其藝術魅力雋永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