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園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樓、臺、閣、館、齋、舫、墻等建筑。人工的山,石洞、石階、石峰等都顯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邊曲折自如,水中波紋層層遞進,也都顯示自然的風光。樹木花卉,表現(xiàn)自然,中國古代園林對樹木花卉的處理與安放,講究表現(xiàn)自然。師法自然,融于自然,順應自然,這是中國古代園林體現(xiàn)“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獨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藝術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中國古代園林的組成要素。一是筑山,是造園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秦漢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島,象征東海神山,開創(chuàng)了人為造山的先例。二是理池,是造園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論哪一種類型的園林,水是最富有生氣的因素,無水不活。自然式園林以表現(xiàn)靜態(tài)的水景為主,以表現(xiàn)水面平靜如鏡或煙波浩森的寂靜深遠的境界取勝。
古代園林理水之法,一般有三種:掩、隔、破。以建筑和綠化,將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或筑堤橫斷于水面,或隔水凈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橋,或涉水點以步石,正如計成在《園冶》中所說,“疏水若為無盡,斷處通橋”。如此則可增加景深和空間層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
中國自然式園林中的建筑形式。中國古代園林中,有山有水,有亭、臺、樓、閣、軒、榭、廊、舫、牌坊等建筑。所有建筑,其形與神都與天空、地下自然環(huán)境相吻合,同時又使園內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園林體現(xiàn)自然淡薄、恬靜含蓄的藝術特色,并收到步移景換、漸入佳境。
“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亭,在古時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其頂部可分為六角、八角、圓形等多種形狀,因為設計輕巧、選材不拘、布設靈活,被廣泛應用于中國園林建筑之中。亭常設在園林中或風景名勝等處。設在路旁或大道上的稱“涼亭”、“長亭”。此外,還有井亭、碑亭等。如李清照《如夢令》:“常記西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臺,稱得上是最古老的園林建筑之一,與亭的外觀有些相似,不同的是,臺建于高處,多筑成方形,上面可以有建筑,也可以沒有建筑。臺是高而平的建筑物,如杜牧《赤壁》:“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樓,在古時指重疊起來的房屋,一指兩層以上的房屋;二指建筑物的上層部分或有上層結構的,如鼓樓、鐘樓等。《說文》云:重屋曰“樓”。在中國古典園林中,樓多設在山水之間,飛檐翹角,精致秀美。
閣,是一種底部架空的高層建筑,通常四周設隔扇或欄桿回廊,供遠眺、游憩、藏書和供佛之用。閣與樓都是多層建筑物,在早期,二者有區(qū)別,后世閣、樓二字互通,無嚴格區(qū)分,主要是供人們遠眺、游憩、藏書和禮佛之用。
軒,意為“有窗的長廊或小屋”,與亭相似,也是古典園林中起點景作用的小型建筑物,多居于高處,于下處仰望,似有升騰飛動之感。軒的形式類型較多,形狀各異,是一種點綴性的建筑。一指有窗檻的長廊或小室,二指殿堂前檐下的平臺。古時皇帝不坐正殿而在殿前平臺上接見臣屬,稱“臨軒”。
榭,作為一種建筑名稱有多種意義:一是指造在高臺上的開敞式房子;二是指古代存置兵器和講武的場所;三是指收藏兵器的地方;四是指內部空間不加分隔的開敞的廳堂。如晏幾道《生查子·落梅庭榭香》“落梅庭榭香,芳草池塘綠。”
廊舫,廊是屋檐下的過道或獨立有頂?shù)耐ǖ溃缱呃取⒂卫取t呈欠抡沾脑煨停趫@林的水面上建造起來的一種船型建筑,借人們游玩設宴、觀賞水景。
牌坊,是一種紀念性建筑,主要由柱、依柱石、梁、枋、樓等幾個部分組成。它的形式有一間兩柱、三間四柱等,柱子之間架有橫梁相連。梁的上面承接有一到三層石板,也就是鐫刻有文字的枋,枋上建有樓,有些樓還有特別明顯的頂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