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鄉村民宿成為越來越多游客的選擇。相比提供標準服務的酒店,民宿不僅裝修更有特色、餐飲更加地道,還更貼近農村生活、方便感受當地文化,從而贏得了很多游客的青睞,在山間尋一處舒適的鄉村民宿,親身感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遠離城市的喧囂,接受大自然的的滋養。但在遭遇疫情之后,民宿的熱度有所降溫,鄉村民宿首當其沖。
不同于開設在城市周邊的民宿,快速發展的鄉村民宿具有更為重大的意義,一直以來,如何延長游客的停留時間、增加游客的消費場景,是鄉村旅游的一個發展難題,鄉村民宿無疑是讓游客慢下來、留下來、住下來的最好途徑。
鄉村民宿不僅是鄉村旅游的重要業態,也是帶動鄉村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是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民宿興起并發展時間里,能夠發現鄉村民宿對于當地鄉村的帶動作用,但是同時也涌現了一些問題。
存在問題
(一)缺乏頂層設計和規范化管理
部分地區簡單地將農家樂和鄉村民宿的管理劃分開來,農業農村部門管農家樂,文化旅游部門管鄉村民宿。
實際上,民宿是利用農民的宅基地來經營的,其管理更需要農業農村部門的參與。村莊規劃、建筑安全、消防隱患、食品安全等都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協調機制,提高效率,對鄉村民宿的經營場地、接待設施、安全管理、衛生環保和提供服務都缺乏基本的要求或規范,經營管理簡單粗放。
(二)同質化嚴重,缺少當地特色
“千店一面”仍是民宿最普遍的寫照,民宿除了滿足基本的吃飯、睡覺功能外,個性化、特色化并不耀眼,沒有有效融合當地鄉野、風俗、鄉情、文化等要素,主題特色不夠鮮明,僅僅停留在單一的酒店經營業態層面,沒有體現消費者從傳統住宿到品味差異化,更缺乏趣味化和體驗化,民宿經濟乘法效應沒能得以發揮。
(三)基礎設施不配套,缺少聚集效果
鄉村民宿講求融在自然,宿在景中。但是現在民宿僅停留在”賣風景“階段,留不住回頭客。在娛樂、購物、交通、衛生等基礎設施方面不夠健全,經營者多是鄉村個體經營戶,呈現小而散的發展態勢,未能形成合力,民宿品牌金名片沒能打響,進而導致全域旅游效益難以發揮。
解決措施
為了能進一步發揮提升鄉村休閑旅游品質,發揮鄉村民宿作為鄉村建設、鄉村振興的引擎作用,今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門印發了《關于促進鄉村民宿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鄉村民宿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并部署了完善規劃布局、豐富文化內涵等5項重點任務。《意見》不僅為鄉村民宿提質升級提供了遵循,也給行業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一)注重特色保留,避免一哄而上
在鄉村民宿設計規劃評審時要堅持遵循市場規律,專業人干專業事。要根據不同群體消費理念、消費目標和消費能力,打造不同特色的民宿。民宿在設計、建設與運用過程中,要高度關注地理位置、周邊環境、交通可進入性、地方特色、經營者文化素養、產品基本舒適度、互聯網平臺、賓客選擇自由度等要素。要依據民宿特質,適應市場需求,注重產品品質與系統有效性。
(二)提升民宿文化表達,挖掘當地人文
民宿旅游實質上就是民俗旅游,農村風俗民情和文化價值只有在升值的、流動的過程中才能永久保存和傳承下去。民宿是一種生活,更是一種藝術。為此,建議大力挖掘利用地方文化,適度引入外來文化,通過文化創意、文化植入,以創作者的態度將文化元素轉化為可感知、可觸摸、可體驗的硬軟件產品,去打造民宿獨有的特質及美感,讓民宿變成一個具有生命體征、有溫度、會呼吸、能成長的活化空間。
(三)統籌推進,完善公共衛生管理制度
在鄉村民宿的建設過程中,改變經營者個體經營單打獨斗的局面,建立由政府分管領導牽頭,由文化和旅游、自然資源和規劃、生態環境等單位組成的鄉村民宿建設發展評議會,對于全域范圍內的民宿發展經濟情況進行評議,并對于適合建民宿的地方進行調研,簡化民宿的辦事和審批程序,提高辦事效率,為民宿的發展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鄉村民宿是融合農村一二三產業發展的切入點,是整合鄉村資源的黏合劑,需以‘民宿+’為抓手,開展多元業態經營,全面助力‘民宿+’的三產融合模式,激活鄉村的‘造血功能’,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民宿,同時要滿足游客對于鄉村民宿的想象和期待,契合人們回歸自然、體驗民俗風情的渴求,使得鄉村民宿能夠激活鄉村旅游消費市場的一江春水,從而為鄉村振興贏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