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安土重遷,建造房屋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上梁又是建房的一件大事,一般來說,破土、建屋、上梁、安門等事項,均要選擇吉日吉時。“上梁”這一道工序的流程及其習俗。
一、立架準備
對聯:上梁喜逢黃道日,立柱正遇紫薇星
橫批:上梁大吉,太公在此
立架首先應搭好大木安裝的腳手架。小式建筑結構簡單,腳手架也不搭盤不鋪板,同時清掃地面和柱頂石,對大木進行編號,如有帶廊間的建筑,應該先將金柱立在柱頂石上。
然后,將大梁支在明間正脊中位,貼上對聯、八卦、龍鳳等“鎮物”,同時用苫梁紅布將大梁苫上,讓大梁不得日曬(即曬梁)。
一般苫梁布是大紅布,與梁同長或稍短一些,如五尺、三尺,但布長應用陽數(奇數),必須用整塊布料并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線將布拴好。
二、立架順序
安裝時必須按照由里到外,由下往上,由明間向兩側的順序。在柱子歸位之后,先安裝檐檁(檐枋)。用丈桿尺寸對準,將檐金枋兩端榫卯入位。不允許戧中,如發現戧中必須整修。如枋子榫卯對接不嚴,應用卡口(木板片)將枋子榫卯做嚴實。
檐金枋、隨梁枋安裝完后,隨后安裝大柁(梁),五架梁、七架梁必須調正,同時將墊板裝上。
撥戧,即撥正,就是將金柱的四面中線找直。一般來說撥正需要四個人操作,一人看正(垂直線),一人打旗,兩人看戧桿。找正完成后,撥正時應將戧桿底部抹實,避免戧桿晃動,不要猛撥戧桿根部,同時注意木構件的反應,有無異常聲響。
三、插廊子
金柱以內的大木均安裝、找直、撥正后,方可將三架梁、金脊枋、墊板、檁安裝齊備。之后裝廊子大木,即插廊子。
先將小檐柱按號歸位,立直并將廊步穿插入金柱和檐柱的穿插眼內,并將檐枋用卡口被實。
安裝插金柁,同時安裝墊板,大木安裝撥正均已完成后,要求檢查各個柱子中線是否找齊,將穿插眼和榫卯的漲眼被實,同時檢查戧桿根部的落實情況。這時,大木安裝基本就緒,就等上梁“吉時”。
“吉時”一般選在子時、卯時、辰時、午時等,時辰一到,大梁必須入位。但是,苫梁布不得揭開,直到明間腦椽釘完才能將苫梁布揭下。釘腦椽是從兩山往明間中央釘,兩側各一人同時進行,看誰先釘完明間最后一桶椽子誰揭走苫梁布,并接受大家的祝賀。
四、釘椽子
椽子有檐椽、花架椽、腦椽、翼角椽、飛椽、翹飛椽等。釘椽子首先要釘檐椽。檐椽位置以檁子上的椽花為準。一般來說檐出為檐柱高的十分之三,其中檐椽平出(老檐出)為十分之二,飛椽占另三分之一。
明清傳統建筑腦椽、(上下)花架椽和檐椽的搭接主要用釘子完成,但早期建筑也有不搭接而直接錯開的,為了區別兩種椽子搭接方式,有人分別把兩種方式叫做“搭接掌”和“亂搭頭”。
就釘椽子而言,檐椽后尾釘在金檁的椽花上,同時,釘檐椽是在后尾釘釘子,前檐不得釘釘子,然后再進行牢檐。檐椽釘完后,花架椽和腦椽可以同時進行。
椽子上下搭接的常見形式有:
(a)壓掌做法(斜搭掌式);
(b)交掌做法(多用于檐椽與花架椽的連接)北京地區多見;
(c)亂塔頭,有些用檐梢,山西地區常見;
(d)西北地區常見的椽花。
在大式建筑中,首先要注意角梁(翼角)的做法。翼角椽有方形、圓形兩種,圓形翼角椽多用于宮殿、壇廟等大式建筑,方形翼角椽多用于園林建筑,如游廊亭榭等,為了將翼角椽與角梁結合在一起,須要將椽尾砍成楔形,方形翼角椽的頭部還要砍成不同的菱形。
在簡單的小式建筑中,大木歸安和椽子望板的鋪設比較簡單,但在七檁、九檁的歇山、廡殿建筑中,大木歸安和椽子的鋪設也會更加復雜。
雖然在《營造法式》中雖然有“凡用椽,皆令椽頭向下而尾在上”的記載,但在具體操作中,各地工匠也會因地制宜,找到合適的搭交方式。
在大木安裝完成后,還要鋪設屋面瓦作和臺基石作。同時,為了保護木構件,還需要繪制地仗和油漆彩畫。看似簡單的木結構,其實包含了很多復雜的工序,這也是木結構建筑得以超越時空長期保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