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建筑文化淵源流長,是古建筑文化代表之一。中國建筑在世界的東方獨樹一幟,它和歐洲建筑、伊斯蘭建筑并稱世界三大建筑體系。
博大精深的中國建筑文化,在古代以中國為中心,以漢式建筑為主;傳播至日本、朝鮮、蒙古和越南等國,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泛東亞建筑風格”。在人類的文明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那么中國古建筑結構主要包含哪些呢?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1、屋頂
屋頂最上方為一條橫向的屋脊,稱為正脊。較大的殿宇的正脊兩端有鴟吻(鴟尾、龍吻)。垂(斜)脊的外端(檐角一端)排列著一系列脊飾,最外面是若干個小動物稱為蹲獸,最后面龍頭狀的,稱為垂獸。
中國古建筑屋頂可分為以下幾種形式:
硬山、懸山、攢尖、歇山、廡殿等五種
根據建筑等級要求分別選用;每種屋頂又有單檐與重檐、起脊與卷棚的區別;個別建筑也有采用疊頂、盔頂、十字脊歇山頂及拱頂的;南方民居的硬山屋頂多采用高于屋面的封山火墻。
其中廡殿頂、歇山頂、攢尖頂又分為單檐(一個屋檐)和重檐(兩個或兩個以上屋檐)兩種,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可衍生出卷棚頂。
古建筑屋頂除功能性外,還是等級的象征:
古建筑屋頂等級劃分:
第一位:重檐廡殿頂。重要的佛殿、皇宮的主殿,象征尊貴。
第二位:重檐歇山頂。常見于宮殿、園林、壇廟式建筑。
第三位:單檐廡殿頂。重要的建筑。
第四位:單檐歇山頂。重要的建筑。
第五位:懸山頂。民居、神櫥、神庫。
第六位:硬山頂。民居。
第七位:卷棚頂。民間建筑。
無等級:攢尖頂。亭臺樓閣。
其等級大小依次為:重檐廡殿頂>重檐歇山頂>重檐攢尖頂>單檐廡殿頂>單檐歇山頂>單檐攢尖頂>懸山頂>硬山頂>盝頂。
此外,除上述幾種屋頂外,還有扇面頂、萬字頂、盔頂、勾連搭頂、十字頂、穹窿頂、圓劵頂、平頂、單坡頂、灰背頂等特殊的形式。
2、結構框架。中國古代建筑的承重部分為框架結構,主要包括梁、柱、檁、椽、枋等。
關于中國古代建筑各承重部分的名稱,有不同的說法。一般來說,如果以橫向的屋脊作為x軸,以房屋進深方向為y軸,以垂直的立柱方向為z軸的話:
z軸方向的圓木為柱;
y軸方向的圓木或方木為梁,梁由下至上層層重疊,逐漸縮短,最下方的長梁落在柱頭上或通過斗拱落在柱頭上,上下的每層梁之間由短柱支撐形成梁架;
x軸方向的圓木為檁,最上方為脊檁;
沿屋頂向下,在相鄰兩個梁架之間的每根梁端架檁;在檁架形成的斜面上,在檁上排列椽,形成屋頂的兩個坡面的骨架。在骨架上加置望板,覆以瓦,就形成了屋頂。
3、開間。四根木頭圓柱圍成的空間叫作“間”。建筑的迎面間數叫作“開間”,或是“面闊”;建筑的縱深間數叫“進深”。
4、大梁(即橫梁)。架在木頭圓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頭,形成屋脊;常用松木、榆木或杉木;是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5、斗拱。中國古代建筑所特有的構件,方形木塊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長木叫昂,總稱斗拱。
一般置于柱頭和額枋(位于兩檐柱之間,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間,用來支撐荷載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裝飾作用。由斗形木塊、弓形短木、斜置長木組成,縱橫交錯層疊,逐層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6、臺基。臺基一稱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
其主要作用為防潮、防腐、承托建筑物,增強單體建筑的高大雄偉。可分為普通臺基和須彌座兩類。一般房屋用單層臺基,隆重的殿堂用兩層或三層臺基。
7、彩畫。原本是為了防潮、防腐、防蛀,后來才突出了它的裝飾性,宋代以后彩畫已經成為宮殿中不可或缺的裝飾藝術。
8、山墻。就是房子兩側上部成山尖形的墻面。
9、藻井。就是中國傳統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種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