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同過鄉村景觀的改造,進一步將鄉村打造成旅游景區,是旅游產業中受投資者關注的重點之一。聚焦2017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充分發揮鄉村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由此引申“一個既不設圍墻且無需門票的開放式泛鄉村旅游景區”的新思維、新創意和新業態。
一、泛鄉村旅游的景區概念
所謂“泛鄉村旅游景區”核心在于“泛”字,歸屬局部全域旅游的新型理念。鄉村旅游多以古村落或古鄉鎮為獨立單位各自為政。
一直以來地處深山老林的鄉村旅游往往被誤解為景觀景點平淡無奇,尤其是受到復雜環境與交通瓶頸的影響,既便設置門票其開發價值與投資回報率是否匹配令商家疑惑卻步。致使大量“閨在深山人未識”已然數百年的自然村陷于自生自滅的態勢,直至面臨人為或災害的踐踏與損毀,原始的村落老屋、古代遺跡、民俗風物、歷史留存等因人去樓空的處境瀕臨消失荒廢。但恰恰是古老山村“原真稀缺”的自然與人文遺存投合了當下都市族群返璞歸真,還原人類本性的情感訴求。那些高大上的名山大川造就的A級景區因同質化嚴重及消費成本居高不下的因素使游客在“不可不來”亦“不可再來”的矛盾中徘徊,重游欲望寡淡。
看似其貌不揚的山寨群落以小眾的“聚落形態景觀、原生山地景觀、農耕文化景觀”等下里巴人式的元素符號匯聚一堂,萬流歸宗,并以一種“不設圍墻、無需門票、成本低廉、親近自然、內涵多元”的文創農林觀光與生態度假形式獲得各階層游人的認同。
二、開放式旅游區的優勢
我國境內的首批A級景區是按照1999年6月14日國家頒布的《旅游區(點)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標準,經過認真準備,于2001年召開的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宣布的,當年有187家獲得A級旅游景區,A級旅游景區從此出現。A級景區的建設在短時間內吸引了各地決策者和社會投資者的關注,對加快旅游產業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但隨著可利用旅游景區資源的減少,旅游消費市場的變化,旅游景區逐漸成為旅游消費的雞肋。
境內的景區規模大小不一,景區的種類多種多樣。名勝古跡、名山大川、宗教場所、特色小鎮、文博管院、商業街區、主題樂園等各類景區均有。一些定位為高A級景區的小鎮,如果收門票,旅游者不滿意,旅游消費少;如果不收門票,高A級景區的各種要求又使運營成本增加;而且,既然是景區,無論收不收門票,小鎮都會被旅游者按景區對待,對小鎮里的服務要求也像對景區的要求一樣高。很多旅游者在高A級景區的小鎮消費時小心翼翼,小鎮里的餐飲、購物、體驗、娛樂等即使明碼標價,也常常由于景區這兩個字而遭詬病。各地扶持景區,尤其扶持打造高A級景區。但從旅游消費的角度,限制了旅游消費的景區遠不如開放式旅游區。
三、鄉村開放式旅游規劃和開發
中國鄉村旅游雖然發展多年,但是做的效果卻不甚樂觀。在中國眾多的農業鄉村中,要想突出重圍就要走特色化和創意化路線。
一要堅守農業旅游的鄉村性,以此來區別于城市休閑項目;二是要堅持農業旅游的本土性,以此來區別于他鄉,避免同質化競爭;三是打造農業旅游經營項目的獨特性,以此來區別于別家,形成一個農業旅游目的地的多彩多姿。而創意化則需要建設專業人才和當地鄉土人才相結合的文化創意人才隊伍;同時發掘本地文化,以本地的鄉土為根進行發掘,適當嫁接其他文化;最終打造一個鄉村文化創意的平臺,促進交流、提升和合作。
任何農業規劃都不能脫離資源現狀,必須立足當地資源基礎,實事求是,在充分挖掘、整合資源的基礎上,發揮資源價值最大化,將資源轉化為產品。而鄉村旅游景區更多的屬于資源依托型景區,因此更不能脫離資源談規劃,要將農業旅游資源的鄉土味發揮到極致。
由于開放式旅游區完全是市場化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符合市場的要求,運營難度也不小。有些景區即使改為開放式旅游區也不一定能夠增加旅游人數和提高旅游消費收入。但目前景區的模式逐漸被市場排斥,境外開放式旅游區已經成功,只有探索將開放式旅游區取代大部分旅游景區,才有可能實現讓旅游者滿意,讓投資者獲得應得的回報,增加就業,促進當地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