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與“衰落”是一對反義詞。人類文明史上,鄉村的“興”和“衰”是一對矛盾,有興則有衰,“衰”與“興”有時又互為轉化。城市化和工業化是鄉村衰落的誘因,如何吸取和借鑒人類文明史上的經驗教訓,使城鄉發展能夠優勢互補、互為促進,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鄉村振興正是關系到我國是否能從根本上解決城鄉差別、鄉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也關系到中國整體發展是否均衡,是否能實現城鄉統籌、農業一體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為此報告對于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明確的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和具體措施。作為國家戰略,它是關系全局性、長遠性、前瞻性的國家總布局,它是國家發展的核心和關鍵問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這是基于我國社會現階段發展的實際需要而確定的,是符合我國全面實現小康,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需要而明確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的客觀要求。鄉村不發展,中國就不可能真正發展;鄉村社會不實現小康,中國社會就不可能全面實現小康;鄉土文化得不到重構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弘揚。所以振興鄉村對于振興中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鄉村振興總體要求」
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
產業興旺
·質量興農、綠色興農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加快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
生態宜居
·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
·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
鄉風文明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
·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治理有效
·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
·確保鄉村充滿活力、和諧有序
生活富裕
·堅持人人盡責、人人享有
·解決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實現鄉村振興的要素」
鄉村要振興最核心的是資源的合理配置,其中“人、地、錢、產”是四大核心要素,總結起來就是“人下鄉、地流通、錢進村、產業旺”,其中人是根本、地是前提、錢是支撐、產是落點。
人下鄉:讓能人下鄉、返鄉是鄉村振興的根本
鄉村振興既需要村民返鄉,更需要有意識、有頭腦、有技術的城里人下鄉,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技術、管理的支撐。
錢進村:資金、資本下鄉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中央一號文件謀劃三大資金渠道:公共財力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農村金融要回歸本源,拓寬資金籌措渠道。以公共資金引導社會各界資本向農村傾斜,切實解決鄉村融資難題。
地流通:土地資源的重新配置是鄉村振興的前提
宅基地三權分立、使用權流轉的政策和通過村土地利用規劃可以實現地與地之間的轉換調整的政策,打開土地在農民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流通大門。
產興旺:鄉村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落腳點
產業是重中之重,人、地、錢最終都要落到產業上,全面提升鄉村地區的產業創新力、競爭力和效率,農業供給側改革和三產融合發展將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
「鄉村振興實施路徑」
城鄉融合之路
·重塑城鄉關系
·供需不平衡、發展不充分是鄉村落后的主要根源
·解決城鄉差距的矛盾是實現鄉村振興的當務之急
質量興農之路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
中國特色減貧之路
·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
·擺脫貧困是鄉村振興的前提
·新增脫貧攻堅資金項目、增加金融投入、新增建設用地指標
鄉村文化興盛之路
·以特色小鎮助力鄉村振興
·特色小鎮符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總要求
·短期利于推動鄉村基建發展,長期利于增加鄉村內生競爭力
「鄉村振興產業模式」
特色小鎮模式:是指某一特色產業或特色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態特色、文化特色等)打造的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會功能的綜合開發小鎮。
田園綜合體模式:是指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是“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的鄉村三產融合發展模式。
現代農業園模式:是以現代化農業生產為基礎,融合農業生產、觀光休閑、科學教育、養生度假、商務會議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模式。
鄉賢返鄉模式:是指有情懷、有能力、有意愿支持家鄉的“新鄉賢”返鄉支持鄉村振興的模式。
鄉建模式:是指一批批藝術家、文化人、都市白領、企業家來到鄉村,通過鄉村生態修復、鄉村傳統復興、鄉村生活再造等方式復興鄉村的模式。
精準扶貧模式: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合規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扶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