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治愈消費”已然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消費趨勢。2023年,全球療愈市場實現穩定增長,規模已經達到了5.61萬億美元。在社會環境日益壓力的背景下,年輕消費者開始采取一系列手段來對抗壓力和焦慮,越來越多消費者希望從消費中獲得治愈、放松和正能量。
一些敏銳的文旅品牌已經抓住了這一機遇。YO前后,康養地產板塊都在強勢上升,正念運動板塊隨著市場的持續開發有所回落,心理健康療愈經濟在19年后日益凸顯,預計這一趨勢在未來五年會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并于2027年達到8.5萬億的市場規模。有些文旅品牌說破了嘴、把產品降到“骨折”價也無法打動消費者,而有些品牌,卻能輕輕松松收割年輕人的情緒和錢包,很大程度上是這些品牌和個人抓住了“治愈”這個關鍵點,那他們是如何做的呢?
當下的社會環境,可謂是隨處可見“壓力”二字。特別是對于年輕人而言,逐年增加的生活壓力和不見上漲的工資,讓焦慮情緒逐年攀升。年輕人開始采取一系列手段來對抗壓力和焦慮,有開始“擺爛”的、有信奉“極簡”的,也有報復性不花錢的。體現到品牌方的角度來看,就是“年輕人的錢,越來越難賺”。
但也有一些文旅項目,在如此環境下依然能受到不少年輕消費者的追捧,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這些文旅和個人抓住了“治愈”的這四個關鍵點。
一、營造氛圍感
比如在產品宣傳、直播帶貨過程中,將產品與一些消費者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或是他們向往的一些場景做關聯。著重展示產品能在該場景下為消費者帶來什么樣美好的結果,而不是硬邦邦的廣告輸出,往往更能夠擊中消費者的情緒。
二、主打松弛感
比如直播間的主播們可以更多地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以“朋友”而不是銷售的口吻交流;品牌的社交賬號偶爾也可以做一些和產品銷售無關,又能給品牌“刷存在感”的事;或者在其他品牌“內卷”的時候,突然宣布“擺爛”等等。
三、心理安慰劑
比如像當下比較火的一些健康零食、飲料等等,它們并不會過分制造焦慮,反而用更溫和的方式給消費者提供一個選擇、甚至是所謂的后悔“補救機會”;而不那么健康的“肥宅快樂水”,也在通過放大“快樂”來對抗年輕人的焦慮。
四、正能量傳遞
比如品牌不去設定和強調那些所謂的標準,而是更多聚焦那些在“標準”范圍外的普通人,將他們自信、自愛、值得尊重的一面展現出來;又或是從企業自身做起,為弱勢人群提供就業機會、或是實質性的幫助等等。